虞昭和傅寒洲是從后門進的聚賢樓,發現聚賢樓與隔壁民宅的墻打通,擴建。
貧寒學子可以在大廳內抄錄書籍,換取辛苦費,以及在“廉租房”暫住。
有囊中羞澀的貧寒學子支付不起長住客棧的費用,來到聚賢樓求助,
經過考核,貧寒學子可以憑好書法爭取到抄書的工作,以及在每月一百文的租房資格。
聚賢樓占地面積有限,又處在交通要塞。
哪怕在打通民宅、擴大面積后,聚賢樓的廉租房數量僅有十五間,每個貧寒學子最多只能租住三個月,僅此一次。
聚賢樓救濟貧寒學子的規矩就此定下。
為了表達自己的感激之情,貧寒學子自發到大街小巷貼大字報——廣而告之,聚賢樓樂善好施。
掌柜的越說越激動,神采奕奕,全然沒有過去捉襟見肘的窮酸樣兒。
虞昭認真聆聽,內心卻波瀾不驚。
這也沒什么值得她驚訝的,這不過是一樁不值一提的小事。
她從小到大都在做好人好事,有人知恩圖報,也有人忘恩負義。
于她而,她出手相助僅僅是她想這么做,從不指望收取回報。
當然,如果有人知恩圖報,虞昭歡迎之至,她喜歡跟知恩圖報的人打交道,再有下次她還是會愿意伸出援助之手。
愛出愛返,雙向奔赴,堪稱佳話。
掌柜的猛地一拍腦袋:“嗨呀,我這大腦袋瓜子成天不裝事兒!主夫,之前跟著主夫種西瓜和御麥的農戶時不時過來傳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