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由檢對周應秋的知情識趣很是滿意。
相對于那些經過科舉考上來的文官,朱由檢顯然更加相信親軍的將士們。
這些人知道他們的榮華富貴,都是怎么來的。
也知道該向誰效忠。
等關于扶桑的事兒,都商議的差不多了后,朱由檢又命人去將五府的英國公、定國公、遼國公,以及留守京城的侯伯都找了來。
這樣的陣容,已經完全可以開一場大朝會了。
朱由檢坐在武英殿的御座上,面色嚴肅的對溫體仁道:“首輔,將西北和烏斯藏的情況,和諸卿都說說吧。”
溫體仁這才明白,皇帝一次召見這么多文武大臣,原來是和西北以及烏斯藏局勢有關。
整理一番衣袍,溫體仁出班轉身,面向群臣道:“諸位同僚。”
“據文震孟從衛藏……”
溫體仁將西北和烏斯藏如今的情況,詳細的和在場的眾人做了介紹。
等其說完后,朱由檢直接對英國公張維賢問道:“英國公,對此你怎么看?”
張維賢的精神狀態,明顯不如前兩年了,但眼神依舊銳利。
聽朱由檢上來就詢問自己的意見,張維賢心里也很是感激。
“回陛下,我大明西北如今天災不斷,若是朝廷決議對西北用兵的話,所需糧草,恐怕都需要從北直隸、山東、南直隸等地籌集,光是糧草的轉運,就是一個天大的問題。”
“臣以為,如果能夠不用兵的話,還是不用兵的好。”
朱由檢聽后,并未立即表態,而是轉頭看向了郭允厚。
郭允厚自是明白他的意思,直接出班道:“陛下,臣贊同英國公的意見,若是能夠不戰而屈人之兵,那自是極好的。”
“但是。”
郭允厚忽然來了一個大轉折。
“但是,無論是西海的朝克圖臺吉,還是吐魯番的固始汗,都是野心勃勃之輩。”
“臣以為,他們恐怕不會輕易退出西北。”
孫承宗有些意外的看了眼郭允厚,開口問道:“郭部堂的意思是,支持對朝廷對西北用兵?”
郭允厚微微搖頭道:“郭某并非此意,只是覺得,就算是朝廷遣使前往,兩部也不會接受大明的要求,退出西海和吐魯番。”
朱由檢對郭允厚的說法很是贊同。
大明自嘉靖三年,放棄關西七衛,退入嘉峪關,已經過去了百年,對當地的影響力幾近于無。
單純想要通過外交手段,就想讓蒙古人退出關西,很難。
“工部。”
朱由檢一開口,眾人皆是一愣。
正在商議對關西用兵的事,您老人家忽然找工部是什么意思?
雖是不解,但徐光啟還是趕緊站來出來。
“臣在。”
“我大明現在有多少紡織工坊,這些紡織工坊,每月需消耗多少棉花?”
“松江府等地的棉花,是否可以支應這些工坊所需?”
這下子,殿內的所有人更懵了。
徐光啟也是滿心的不解。
“怎么?卿身為工部尚書,難道連這些都不知道嗎?”
“回陛下,據工部統計,至崇禎五年五月,大明共有紡織工坊三百七十四座,每月可產出棉布一百余萬匹。”(數據來源于清前期)
“按照最新的紡織工藝,每匹棉布需棉花五斤,一百萬匹就是五百萬斤棉花。”(江南紡織的棉布織數高,密度大,重量也要比北方的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