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是全國各處均設立眾多公辦學府,讀書人數激增,屆時參與科舉的人數也將水漲船高,朝廷又如何能容納如此之多的官員?
況且,朝廷每次科舉考試,錄取的舉人、進士名額均有定額限制,倘若應試者眾多,未來中舉、成進士的難度必然加劇。
李祺不慌不忙,抬手示意眾人稍安勿躁:“父皇,諸公。這公辦學校應以普及識字、算術,傳授基本常識和技能培訓為主,而非以科舉為目標。”
的確,科舉之路艱辛,公立學府不應繼續沉溺于八股文的窠臼,而應當借鑒后世的教學模式,對學科進行細分,重視基礎教育,為科學進步與繁榮奠定基石。
倘若公立學校仍舊以科舉為唯一目標,則其存在便失去了應有之義,不過是在批量制造無用的書生,對于朝廷和國家的發展毫無裨益。
然而李祺這句話,卻如同是捅了馬蜂窩。
這話如同巨石投入深潭,六部尚書紛紛炸開了鍋。刑部尚書面色漲紅,揮舞著衣袖大聲反對;工部尚書連連搖頭,嘴里嘟囔著“成何體統”。一時間,御書房內吵吵嚷嚷,指責聲、質疑聲此起彼伏。
面對情緒激動的六部尚書,李祺早就準備好了后手。
李祺抬手壓了壓,聲音沉穩有力:“這些公辦學校的子弟,不會參與科舉,不會擠占現有名額,只是為貧寒子弟謀一條生路。”
聽到這話,任亨泰緊繃的肩膀終于放松下來,長舒一口氣;翟善也微微點頭,神色緩和了許多。
如果這些公辦學校子弟,不會參與科考,那就無傷大雅了,隨便怎么學去,只要不影響大家的利益就好。
老朱眉頭一皺,追問道“只是如果不能參加科舉考試,會有人送來讀書嗎?”
公立教育若實現基本免費,對私立學校的經營者而,未免顯得有失公允。倘若取消科舉考試的參與資格,或能稍顯平衡。畢竟,富裕家庭的孩子得以支付私塾費用,進而有機會通過科舉步入仕途。
而對于普通百姓的子女,免費就讀公立學校且無法參與科舉,這在某種程度上,算是實現了一種公平。
可若是如此,誰愿意把孩子送去公辦學校呢?
“無法參與科舉試并不意味著人生無路可走,畢竟并非每個人都適合步入仕途。”
“飽讀詩書,豐富了知識儲備,同樣能擔任賬房先生,或是投身職場從事管理事務,亦或是學習那些實用的技藝,如修筑橋梁、鋪設道路,或是造船、煉鐵等等。”
李祺的臉上洋溢著滿意的笑容。
“這些行當在當下同樣備受青睞,至少也能算作一條體面的生路,養家糊口足以!”
士紳縉紳滿意,他同樣也很滿意。
此科舉制度已然陷入困境,絕不能再讓更多人誤入歧途。公辦學校的運營,不妨借鑒后世學府的模式。
摒棄科舉,屆時可自行設立諸如航海學院、鋼鐵學府、工程學堂等機構,選拔公辦學校的學子加入其中,以此培養大明未來的科技人才。
李祺深知,科技為立國之本,若大明欲在世間穩固根基,必須掌握并引領前沿科技。顯然,大明舊有教育體制無法勝任此重任,改革勢在必行,公辦學校便是改革的良好。
未來的私立學校學生可繼續攻讀八股,投身科舉,求得官職。
而公辦學校的學子,則需學習更為廣泛的知識,參加各類學院考試,學成后掌握各項技藝與技術,有了他們,大明的繁榮發展指日可待。
李祺堅信,數十年后,人們自然會認識到科舉制度的弊端。即便屆時李祺不主動廢除科舉,利益驅動之下,朝野上下也將呼吁廢除這一制度。
_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