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朱端坐在龍椅上,手指有一下沒一下地叩著扶手,目光掃過下方群臣時帶著幾分審視。
御書房內燭火搖曳,暖黃的光暈映在他眼角的皺紋上,將那些歲月刻下的痕跡照得愈發清晰。
當聽到李祺提出修橋鋪路、興修水利的建議時,他微微挺直脊背,眼中閃過一絲光亮——這些都是他心心念念卻一直未能徹底落實的大事。
事實上,洪武大帝愛民如子,從來都不是一句空洞的口號。
正如李祺所說的,道路修通,能讓百姓出行便利;河堤穩固,可保良田無虞;水庫蓄水,更能抵御天災。這些都是利國利民的好事。
以前朝廷沒錢,心有余而力不足,如今國庫充盈,是該讓百姓知道,這稅取之于民,更要用之于民!
頓了頓,老朱嘴角突然勾起一抹笑意,目光掃過下方的官員們。
這些人有的屏息凝神,有的眼中隱隱露出期待。
“既然征稅順利,也該好好慶賀一番。”老朱端起案頭的茶盞,輕抿一口,“文和提的給官員漲俸祿一事,戶部和吏部抓緊擬個方案。”
說罷,他放下茶盞,發出一聲意味深長的輕笑,“有錢好辦事,該花的得花,不該花的……偶爾也能松松手。”
這樣一來,也能夠減少百官對征稅的阻力,從反對轉變為支持。
沒有稅務局強力征稅,這俸祿哪里漲得上來?
老朱心里透亮得很,朝中大臣哪個不是家大業大?
田地、商鋪、商行股份,這些官員的背后盤根錯節,利益牽扯甚廣。
但也有那兩袖清風的官員,在京畿地區飛速發展的當下,被高漲的物價壓得喘不過氣。
漲俸祿,既能安撫人心,又能減少征稅阻力,這筆賬劃算得很。
想到這兒,他忍不住多看了李祺幾眼——這小子,真是個人才!
不僅讓皇室、國庫都鼓了起來,還沒讓百姓受苦,實在難得。
實在令人難以置信。
然而,這一切又確鑿無疑,如今只需外出走一走便能發現,京畿之地物價之低,令人驚嘆,貨物之豐富,遠超昔日,最為關鍵的是,京津之民的收入漲幅,已是非常可觀。
在工廠、作坊之中,如今欲雇傭一名工人,每月非三兩銀子的高薪難以吸引人手。
“還有關于修建公辦的學校的事情。”李祺再次開口,“興辦教育,這是興國之策。”
“現如今我大明的海外藩屬國都在不斷的從我大明這邊聘請先生前去教書育人,我們大明自己自然是要更加的重視。”
聽到這話,眾人頓時一怔,御書房內瞬間響起一陣騷動。
大明王朝現在的教育體系,已經足夠完備了啊!
大明奉行“養士取士”的國策,制定了一套完備的教育體系,從鄉野社學到州府官學,再到京師國子監,從稚子啟蒙到學子進學,再到科舉大考……可謂是一路坦途。
既然如此,還要辦什么學校?
禮部尚書任亨泰焦慮地邁出半步,肅然拱手進:“陛下!若廣泛設立公辦學府,恐怕將令科舉錄取率愈發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