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宮太子府。
李祺與朱雄英一同返回。
聽見腳步聲,太子標擱下筆揉了揉眉心,金絲眼鏡滑到鼻梁上,露出眼角細密的皺紋。
“皮猴子,今日出去可有所收獲?”
時至今日,太子標已經年過四旬,也蓄起了胡須,更因為常年身居高位處理國政,喜怒不形于色,愈發有了帝王威嚴。
朱雄英站在他面前,都不禁有些害怕。
相比于此,他還是更喜歡態度隨和的李祺。
“爹,今日教父教了好多東西。”朱雄英眼睛發亮。
“尤其是那經濟治國之道,鞭辟入里,振聾發聵。”
“哦?”太子標來了興趣,“經濟治國?說來聽聽!”
朱雄英將李祺的話復述了一遍,并且還加入了自己的想法。
太子標聽后連連點頭,對此他感觸極深。
以往大明可以說是窮得快要揭不開鍋了,連年北伐對外征戰,早就耗光了錢糧,如果不是李祺橫空出世,一戰滅掉倭國,然后開啟東海貿易,朝廷能不能撐過去都是兩回事。
隨著東海貿易與南洋貿易的逐步開展,大明也一愈發繁榮,僅僅是五大海關口岸每年征收的關稅,都已經超過了農稅與鹽稅的總和,更別提朝廷名下也有不少產業在海外!
可以說,這經濟治國之道,確實有幾分道理。
“然后我們又去了李家莊……”朱雄英將后面的事情一一道出。
然而當太子標聽到工匠學校時,卻是眉頭一皺。
“文和,你真打算開辦工匠學校?”
李祺抿了一口茶水,自顧自地點了點頭。
“我初期的打算是這樣的,我們先辦一些附屬學校,比如遵化鐵廠這里,我們辦一個鐵廠學校,只要是工廠員工的子弟,免費來讀書,還包一頓午飯。”
“這工廠學校教授的內容和普通的私塾、書院不一樣,我們不教四書五經,也不教春秋大義,我們將這些課程進行具體的細分。”
“大概可以分成國學、數學、歷史、地理和自然學這五門課程!”
李祺點點頭,想了想也是初步將自己個規劃說了出來。
“數學、歷史、地理我都知道,這國學和自然學又是怎么回事?”
太子標仔細的聽著,想了想問道。
“國學其實就是識字,教他們讀書寫字,只是我們教授的內容不單單是四書五經,還包括詩詞歌賦等等之類的。”
“至于自然學,則是研究自然的一門學科,準確的說就是工匠學校的前身,比如研究下怎么樣才能夠練出更好的鋼鐵出來,提高鋼鐵產量,或者是研究下該如何染布,如何制造出更多布匹的來之類的。”
李祺想了想回答道,自然學其實就是科學的前身了,現在沒有科學的說法,想了想用自然學來代替是比較好一些的。
“這倒是有趣,只是你不教四書五經的話,不參加科舉考試,你確定有人會將小孩送來讀書?”
太子標點點頭,想了想說到了一個很關鍵性的問題。
“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