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蘇遠剛搞出了能極大提升煉鋼效率的轉爐煉鋼技術,當時大家還能勉強理解個大概。
但這次的電渣重熔技術,涉及到更精深的冶金物理化學原理,他們就真的如同聽天書一般了。
不過沒關系,他們早已達成了共識。
看不懂沒關系,跟著蘇廠長干,負責喊“666”和嚴格執行操作就行了!
等待熔煉結果的間隙,工人們忍不住小聲議論起來:
“蘇廠長這腦子到底是咋長的?怎么能想出這么多厲害玩意兒?難道這就是傳說中的天才?”
“那可不!蘇廠長的境界,根本不是咱們能想象的!”
“就說這煉鋼的技術,簡直被蘇廠長玩出花來了,一次一個樣!”
“之前是追求速度,縮短時間。”
“這次聽說完全不同,是要極致地提純,提升鋼材的內在質量!”
有人好奇又帶著些不自信地問:“咱們都知道蘇廠長厲害,可他發明的這些東西,跟外國人的先進技術比起來,到底怎么樣?應該……快要趕上了吧?”
這反映了當時國內普遍缺乏技術自信的心態。
旁邊一位經驗豐富的五級鍛工沉吟了一下,不太確定地說:
“外國具體是啥情況,咱也不清楚。”
“但就蘇廠長搞出的這轉爐和眼前這個電渣重熔爐,絕對不簡單!”
“至少放眼全國,我敢說絕對找不出第二份這樣的技術!”
聽到這話,周圍的人都發出連連驚嘆,臉上不由自主地浮現出敬佩與自豪交織的神情。
不遠處的蘇遠也聽到了這些議論,他暗自搖了搖頭。
廠里還是缺乏專業的研究型人才啊!
熟練工人不少,但真正具備高深理論功底、能跟上他思路的研發人員,幾乎為零。
軋鋼廠原本只是個民企,目標是盈利,從未注重過研發。
雖然現在規模擴大,招進來的也多是操作工。
想要吸納高端技術人才,靠碰運氣肯定不行。
蘇遠思忖著,有機會必須得去找楊部長和周部長好好聊聊。
工業部那邊儲備的人才資源要多得多,得想辦法挖些人過來。
就在這時,一爐熾熱明亮、仿佛流動太陽般的鋼水終于熔煉完成,被小心翼翼地澆注入預先準備好的模具中。
所有人的心瞬間提到了嗓子眼,車間里鴉雀無聲,只剩下鋼水冷卻時發出的細微“滋滋”聲和眾人緊張的呼吸聲。
等待……
漫長的等待……
直到鋼水徹底凝固冷卻,模具被小心地打開。
眾人不由自主地圍攏上去。
當最終的鑄件完全呈現在眼前時,人群中發出一陣壓抑的低呼。
那是一根長達數米、泛著金屬幽光的巨型圓筒狀鑄件。
這正是蘇遠此番心血的目標:坦克主炮的炮管毛坯!
在坦克設計中,炮管的材質及其機械性能,往往直接決定了這輛坦克的火力強度和戰場地位。
炮彈的威力取決于其重量和出膛速度,而這背后,是炮管需要承受的極其恐怖的膛壓。
在炮管尺寸受到嚴格限制的情況下,想要承受更高的膛壓、發射更強大的彈藥,唯一的途徑就是極致提升炮管材料的質量。
現在,蘇遠正是試圖利用電渣重熔這項尖端技術,來冶煉制造出性能遠超當前水平的新型炮鋼。
但這僅僅是第一步。眼前的鑄件能否達到預期,還需要經過后續一系列嚴苛的測試和實驗驗證。
當下最緊要的任務,是將這根炮管毛坯加工成合格的成品。
鑄造只是給出了雛形,接下來還需要經過精密鍛造以優化內部金相組織,然后上車床進行內外壁的精密切削(鏜、銑),打磨拋光……等一系列復雜工序,才能最終得到一根堪用的炮管原胚。
以當前國內的技術水平和設備條件,這些高精度加工任務,極度依賴技術精湛的老師傅手工和經驗。
秦衛東和梁拉娣如今已是廠里技術等級最高的兩位大拿。
雖然他們一個專攻車削,一個擅長焊接。
但蘇遠傳授給他們的“機械心得”是系統性的,涵蓋了機械制造的諸多領域,并非局限于單一工種。
加工這根至關重要的炮管,主要以秦衛東為主力,梁拉娣等人配合。
在所有人的通力協作下,一根線條流暢、閃爍著冷冽寒光的坦克炮管,慢慢在眾人眼前展現出它最終的形態。
望著這根凝聚了無數心血的炮管,每個人都難掩激動之情。
然而,激動歸激動,在場卻沒有任何人對這根炮管的規格產生絲毫懷疑。
若是此刻有一位真正了解國內外坦克發展現狀的專家在場,看到這根炮管,絕對會驚得目瞪口呆!
因為這根炮管的尺寸,完全超出了當下的主流認知!
此時國際上主流的主戰坦克,火炮口徑普遍是100毫米。
而蘇遠設計并制造出的這門坦克炮,口徑駭然達到了120毫米!
并且,它還是采用了代表未來發展趨勢的滑膛炮結構!
這個消息若是傳出去,足以在整個軍工界引發一場巨大的地震!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