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知道,之所以德國可以在希特勒上臺之后擴軍備戰,并且重新成為世界一流軍事強國,其實西克特的貢獻,是要比希特勒更大一些的。
這個來過中國,并且給國民政府擔任過軍事顧問的老爺子,是一個一心讓德意志保持強大的徹頭徹尾的軍國主義分子。
正是因為他精心挑選了10萬國防軍,才讓后來的希特勒擴軍備戰計劃如魚得水。也正是他和一大群愛國者的奔走,才用不光彩的手段,保留了德國軍統體系。
現在,經過兩年多的征戰,西克特建立起來的“超級國防軍骨干”體系已經被戰爭損失消耗的差不多了。
那些代表著歐洲最強大士官體系的“國防軍”舊部,十之六七都已經戰死沙場,剩下的人不是升職,就是傷殘退役。
現在,德軍的損失直線上升,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士官軍士長這類軍隊骨干數量質量下降,導致整個軍隊戰術水平下降。
所以,李樂現在要做的,就是利用眼下一切還在掌控的機會,趕緊把自己部隊的士官階層再一次壯大起來。
只要能讓經受住戰爭磨練的士兵填充這些位置,那么德國軍隊就會再一次成為“精銳之師”。
在美國的部隊適應戰爭,并且成為能戰之師之前,率先讓德國找回橫掃法國那個時候的軍隊素質。
這是李樂的期望,能不能實現,就要看德國的王牌英雄們,愿意不愿意把自己的戰斗經驗,傾囊相授了。
聽到了李樂的說法,勃勞希契苦澀的開口回答道:“我的元首,這個過程我們一直在進行,可是因為個人原因,許多士兵都不愿意離開前線。”
德軍速來有勇武的風氣,許多戰場表現強橫的飛行員還有坦克車長,都不愿意離開作戰的前線。
這也是為什么,德軍有大量的王牌車長還有飛行員。他們長時間跟隨自己的部隊在前線拼殺,自然能獲得更顯赫的戰績。
可是李樂希望的,是這些強大的士兵可以將自己的經驗還有戰術傳遞下去,成為新的德國國防軍的骨干。
并不是德軍不重視類似卡爾尤斯還有魏特曼以及魯德爾還有哈特曼這樣的人才。
只是把這些人調到后方去之后,他們總是會找借口返回前線。他們個人不愿意把自己的精力浪費在教書育人上,并非是國家暴殄天物。
“那就抽調這些人,輪流回來授課!或者干脆晉升他們,讓他們成為指揮官!”元首固執的堅持自己的觀點。
美國在這方面就要先進的多,也值得其他國家學習。在這方面,美國有更健全的士兵獎勵機制,也有更良好的人才保障方案。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執行任務積分達標的士兵,就可以提前退役;同樣的,在前線作戰能力高,戰果顯著的士兵,也會立即被抽調回國,將自己的經驗用在培訓新兵提高兵員素質上。
這樣做在短期內,似乎會削弱前線部隊的戰斗力,但是只要幾個月的時間,整個前線軍隊的戰斗力都會得到顯著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