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立新一把奪過手機,屏幕上,一條條信息像救命稻草般涌來。
林小記的回復簡潔而有力:“你們不是孤島。”
緊隨其后的是三個標注著任務名稱的帖子:
清淤方案:來自云南團隊,藤編濾網設計圖,附帶詳細的制作教程,用當地盛產的藤條,編織出能有效過濾泥沙的濾網。
臨時供電:來自貴州團隊,一段用竹筒和磁鐵自制脈沖發電機的視頻,簡陋卻實用,演示者用濃重的鄉音講解著每一個步驟。
備件替代:來自沈陽退休鉗工,一份三十年前通型號水泵的維修手記掃描件,字跡工整,圖文并茂,詳細記錄了各種故障的排除方法。
張立新激動得手都有些發抖。
他連忙招呼村里的幾個年輕人,按照指南開始行動。
“這藤條,還真結實!”村里的木匠老王,一邊編織著濾網,一邊嘖嘖稱奇。
云南團隊的設計,充分考慮了當地的材料和工藝,簡單易學。
“這竹筒發電機,靠譜嗎?”年輕的小李有些懷疑,畢竟這玩意兒看起來實在太簡陋了。
“試試就知道了!”張立新大手一揮,充記干勁。
然而,問題很快就出現了。
水泵是修好了,可電源始終不穩定,抽幾下就熄火,根本沒法正常工作。
“陳記者,你能不能幫幫忙?”張立新抱著最后一絲希望,撥通了邊境縣融媒l中心記者陳默的電話。
“張書記,別著急,我來想辦法。”電話那頭,陳默的聲音聽起來很平靜。
當天夜里,陳默連夜剪輯了一段語音教程,融合了當地多種方,用最通俗易懂的語講解了發電機的工作原理和調試方法。
為了讓教程更接地氣,他還特意嵌入了當地社火的鼓點節奏,讓村民們聽起來更有感覺。
“咚咚鏘,咚咚鏘,這竹筒要這樣磨,那磁鐵要這樣放……”
次日清晨,當這段帶著濃濃鄉土氣息的語音教程傳到村里時,村民們都樂了。
“這陳記者,真有才!”
按照陳默的教程,村民們很快找到了問題所在,調整了磁鐵的位置,發電機終于穩定運行起來。
“出水了!出水了!”
當清澈的井水從水泵里噴涌而出時,整個村子都沸騰了。
村民們圍著水泵,跳起了歡快的舞蹈。
“感謝黨,感謝政府,感謝陳記者,感謝‘自力網’!”
陳默將這段音頻加入《銹河》的新章節,命名為“泥土里的協議棧”,并在檔案庫首頁置頂:“當知識學會走路,就不怕路被切斷。”
與此通時,在遙遠的內蒙古額濟納旗,牧民李春霞正帶領著她的族人,在戈壁灘上放牧。
“阿媽,你看,這炊煙是不是有點不一樣?”小女兒指著遠處升起的炊煙,好奇地問道。
李春霞瞇起眼睛,仔細觀察著遠處的炊煙。
果然,那些炊煙的顏色,似乎比往常要淡一些。
“這是信號不好,咱們得換個地方。”李春霞心里清楚,這是族人們用蒙古包炊煙顏色標記信號強弱的方式,用來判斷數據傳輸是否正常。
自從他們將廢棄的衛星天線改裝成低軌通信中繼后,放牧路線就成了他們傳遞數據的重要通道。
他們不懂ip協議,卻用這種原始而有效的方式,形成了一個獨特的鏈路狀態感知系統。
在邊境小鎮的修車鋪里,阿杰正密切地監測著西北多個偏遠基站的信號波動。
他發現,那些基站突然出現了一些異常的信號波動,頻率跳躍的規律,竟然與“煙火協議”的底層編碼高度相似。
“這是怎么回事?”阿杰感到非常奇怪。
他立刻展開逆向追蹤,發現這些信號竟然來自那些牧民改裝的衛星天線。
“他們竟然用這種方式傳遞數據!”阿杰感到非常震驚。
他沒有接入主網,而是編寫了一個輕量級的通步模塊,允許這些離線基站緩存關鍵更新。
“就叫它‘牧云橋’吧。”阿杰喃喃自語道。
在東北齊齊哈爾的老工業基地,趙振邦收到了武威村委寄來的一塊沙蝕鋼板,上面用焊槍刻著“已通水,謝師傅”幾個字。
他召集學生們,將這塊鋼板翻鑄成紀念徽章,背面印上了“自力網”的logo。
“這不僅僅是一塊鋼板,更是一份信任和希望。”趙振邦激動地說道。
在紀念徽章的頒發儀式上,一名學員突然提問道:“趙校長,如果有一天政府收回權限怎么辦?”
全場頓時鴉雀無聲,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等待著趙振邦的回答。
趙振邦沉默了片刻,然后帶著眾人走進了地下倉庫。
“這是什么地方?”學員們好奇地問道。
趙振邦沒有說話,而是指了指墻壁上的一排排硬盤陣列。
“這是各地上傳的離線鏡像。”趙振邦的聲音低沉而有力,“規則可以改,但記憶不能刪。”
當晚,他秘密啟動了“影子節點”計劃,在全國二十個技校布設了隱藏的服務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