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三鎮紅旗飄揚,鼓樂喧天,一筐又一筐的辮子被倒入火中,燒成灰燼,街上幾乎已看不到留著辮子的男人,少數拒絕剪辮的滿清遺老遺少都躲在家里,不敢上街,以免饑民搶了辮子去換饅頭,現在革命軍政府已經頒布命令,聲稱男人的辮子不是合法財產,因此不受法律保護,所以,就算是辮子被人搶去,也是求告無門。
就在那些遺老遺少躲在屋里咒罵革命軍,咒罵“趙總司令”的時候,那位共和軍的首腦卻正率領武漢軍政商民各界代表齊集漢口招商局碼頭,在軍樂聲中迎接幾位貴客。
按照送來的名單,那幾位貴客可不是一般人,他們都是北洋新軍第四鎮的軍官,為首的是第四鎮統制官吳鳳嶺,另外幾人是孟恩遠、李厚基、張紹曾、李瑞、馬龍標、楊善得,不是吳鳳嶺的副手便是他的高級參謀,可以說,北洋第四鎮的靈魂人物都來了,如果此時將他們一網打盡,或許北洋第四鎮就群龍無首了。
當然,這是不行的,畢竟他們是客人,而且是趙北點頭讓他們來的,現在可不是擺鴻門宴的時候。
由于袁世凱已經扯旗造反,另立山頭,而各地督撫對此反應不一,有些省已開始募集勤王兵馬,現在北洋的根據地直隸、山東等省空虛,為了彈壓地面,也是為了保護自己安全,袁世凱不得不將已被清廷調到南方的北洋精銳撤回北方,先穩固了后方再說,所以,屯兵于黃州城下的北洋第四、第五兩鎮已奉命打點行裝,刻期北上回援天津,由于可以航海的船只不夠,一部兵力只能借道京漢鐵路北上,如此一來,就必須通過共和軍已經占領的地區,吳鳳嶺派人與共和軍方面商洽,袁世凱也來電詢問。
按照袁世凱的意思,第五鎮將乘船東進,討伐“不遵朝廷號令”的署理兩江總督長庚,打通長江航道,第四鎮則立即乘火車北上回援天津。由于比利時公司的高效率工作,現在的京漢鐵路已基本恢復通車,足夠的火車頭和車廂也從信陽調到南邊。
北方不穩,如果袁世凱的篡清行動失敗,清廷極有可能卷土再來,所以,無論如何也要“幫助”袁世凱穩定北方局勢,不過當然不能做賠本買賣,趙北坐地起價,袁世凱著地還錢,最后雙方議定,趙北同意借道,但北洋軍需贈給共和軍六門最新式的野戰炮和六挺機關槍做為報酬,順便再贈些電臺和野戰電話。
這個交易還算公平,于是,吳鳳嶺便率領第四鎮到了漢口。
趙北一邊拍電報到豫南通知楊王鵬的北伐軍讓道,一邊組織武漢紳商代表,率領眾人趕往碼頭,歡迎“反正英雄”凱旋回師,不管當初雙方是否殺得眼紅,現在都是反清的志士,握手歡也是可以理解的,當然,趙北也做了必要的準備,不僅命藍天蔚指揮部隊在漢口嚴密布防,而且帶了大批衛隊,免得對方來個“擒賊先擒王”,畢竟對方是北洋新軍,戰斗力冠居全國,袁世凱是個什么玩意,趙北也清楚得很。
眾人站在碼頭上等了一早上,快到中午時,才望見幾艘蒸汽船鼓輪而來,懸掛的仍然是龍旗,但龍旗旁還豎著面紅旗,正是北洋第四鎮的前鋒。
共和軍的“楚觀”號炮艦迎了上去,由于擔心發生誤會沒有放禮炮,僅以汽笛長鳴表示歡迎,下游那幾艘蒸汽船也以汽笛回禮。
正在碼頭棧房里與參謀們商議軍情地趙北聞訊。急忙整了整軍裝。掛上指揮刀。率領眾人趕回碼頭。一聲令下。《馬賽曲》響了起來。
曲過數遍。那幾艘蒸汽船才開到碼頭前地江面。緩緩停下。就在江心拋錨。一艘舢板放了下來。幾個軍官乘著舢板劃向碼頭。
趙北帶人迎上。待那幾名北洋軍官上了岸。雙方互相敬禮。引見。不出趙北所料。那吳鳳嶺果然沒有親自來。或許也是對共和軍有所忌憚。怕對方擺下鴻門宴。擒賊先擒王。
來地這幾個軍官中以孟恩遠和李厚基為首。負責具體地聯絡事宜。北洋軍登陸之后由哪里上岸。由哪條路開進。在哪里上火車。均由他們與趙北全權協商。而且是以趙北意見為主。他們絕無異議。由此可見。北洋軍回師北方地心情很迫切。或許是袁世凱催得急。
北洋軍遠道而來。雖說是來鎮壓革命地。但現在雙方已握手和。必要地禮節是不能少地。紳商代表們也巴望著找個更大地靠山。這歡迎地人群也就格外熱情。湖北議長黎元洪登臺致辭。大大地褒獎袁世凱一番。然后又是一通寒暄。再加上必要地引見。以及接風宴。等北洋方面與共和軍正式開始議定撤軍路線時。已是下午了。
北洋軍歸心似箭。趙北也巴不得他們馬上離開湖北。所以這撤退時地行軍路線很快就議定。由于漢口劉家廟火車站損毀嚴重。而且堆積著大量修路器材。無法接納大批軍隊同時上車。因此只能在北邊車站上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