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農革命軍里面的中高級干部大多數都有民政經驗,就他們來看,以后在朝鮮設一些對日作戰的基地,那也純粹是基地問題。堅決不能和朝鮮一起搞更多事情。不然只怕大家會爭吵不休。
3月份計劃中是整編期,既然中國參戰了,那么也沒有必要完全藏著掖著。朝鮮作戰部隊改編為朝鮮志愿軍,理論上這些人都是朝鮮族志愿者。以工農革命軍4萬志愿軍為骨干,按照工農革命軍的編制模式組建了四個軍十二個師,番號為志愿軍一到四軍。第一到第三軍,中國部隊占九分之五,中國送來的在華朝鮮人占九分之二,朝鮮本地部隊占九分之二。第四軍則是中國部隊占三分之一,朝鮮部隊占三分之二。
這么編制的目的是為了老兵帶新兵,工農革命軍不僅僅是大的編制上是三三制,班里面的作戰小分隊也是三人一個戰斗組。這樣的作戰模式技術含量比較高,如果朝鮮本人部隊比例太大,這仗根本打不了。按照計劃,在戰斗中合格的朝鮮士兵,就會交給朝鮮方面,由他們自己學著組建朝鮮國防軍,番號獨立,而且開始承擔越來越多的戰斗任務,直到戰斗完全由朝鮮方面獨立承擔為止。
除了編制,武器方面也是如此。志愿軍武器裝備是統一的中國制式武器。朝鮮方面現在的裝備則是日式裝備。這不是區別對待,朝鮮方面畢竟是本地人,他們還負責向南方滲透的游擊隊的工作。對手是日軍,朝鮮方面自然可以更好的利用繳獲的武器彈藥。
四月是青黃不接的一個月,去年的糧食已經吃完,新糧還只是青苗。對于朝鮮方面,戰爭后勤完全依靠中國,有沒有糧食完全無礙大局。對于日本人就完全不同了,他們屢遭打擊,戰爭規模越大,就要動用越多的部隊。部隊要吃要和,還是脫離本土的吃喝。后勤壓力極大。
四月十五日,大批整編后的朝鮮游隊就開始南下。目標就是平壤。
日本不是不知道情況,他們早就知道“朝鮮叛匪”們準備趁著機會大鬧一場。知道是一碼事,有力量解決是另外一碼事。
“日本人要殺光所有朝鮮男人,用朝鮮的土地安置日本災民。”這個謠在朝鮮路人皆知,日本方面就處于一個奇妙的尷尬地位。日本陸軍部也不是沒這么想過,只是日本陸軍部覺得這方案短期內實行起來難度過大,所以他們自己給否決了。作為殖民者,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殺光原住民,再搞大移民,只靠稅收承擔不了這么大的行動。同時殺戮朝鮮人也是要成本的,是要死日本人的。這些成本太高。對日本來說,最好的辦法莫過于慢慢的侵吞朝鮮,在侵吞過程中往死里壓榨朝鮮的勞動力。最后把朝鮮人給消耗干凈。
然而關東大地震之后,日本國內自發的出現了很多腦子不長溝的極端思想組織。在大地震帶來的恐慌之中,他們一來覺得日本不安全,二來聽說了朝鮮人在造反。所以本能的喊出了“殺光朝鮮人!移民全朝鮮!”的口號。這種口號在日本國內還頗有市場。按照西式民主的角度來看,這想法可是有這深厚民意的。西式民主理論上政府就得遵從民意,這可是屬于“程序正義”的內容。
主張政黨政治的海軍部叫苦不迭,他們本來向著英國努力哀求,請求英國依照《英日同盟》里面的條款來壓制中國,讓中國不去干涉“日本內部事務”。可英國人也不傻,一戰后歐洲主張和平。盡管英國本身就是屠殺原住民的最大劊子手,但是英國卻遭到了人民黨輿論戰的攻擊。一些歐洲的左翼報紙都報道了日本國內主張“殺光朝鮮人!移民全朝鮮!”的事情。
美國人得到了這消息之后,更是在各大報紙上連篇累牘的報道此事。美國民眾本來就不待見英國人,更不待見日本人。這下美國社會對日本大地震生出的那點子同情心頃刻飛到了九霄云外。整個美國社會出現了認為日本人根本不是文明人的聲浪。
工業化之后,特別是一戰之后,人類“文明社會”的文明水平提高了很不少。英國無論如何都不能公開支持日本的政策。因為“輿論”真的在反對這種大屠殺的國家政策。最重要的是,英國有能力武力威脅中國,但是英國沒有能力武力進攻中國。
中蘇同盟前,中國是四面受敵,中蘇現在擺明了一副同盟的嘴臉,中國根本不怕外部勢力不遠萬里的進攻中國本土。同時英國現在有一種上當受騙的極大后悔。在中國合理合法的吞下了越北與老撾,并且幾乎實質上控制了柬埔寨之后,地緣政治的戰略形勢發生了微妙的變化。
中國大修鐵路,直通柬埔寨的鐵路也開始動工。這條鐵路一旦完工,中國就得到了進攻緬甸的良好運輸線。緬甸后面就是印度。印度是英國最重要的殖民地,也是英國王腦袋上那頂皇冠的來源地。
中德之間親密的軍事交流,也讓英國得到了很多中國軍隊軍事水平的情報。有時候知道實情也未必是好事。英國軍事部門中比較清醒的人都不得不承認一件事,英國指揮印度軍隊和中國作戰,并不占優勢。中國550萬陸軍的可怕規模,就是一件大事。中英如果徹底撕破臉,來一場漫長的全面戰爭,英國人真的吃不消。
在英國的戰略版圖上,西太平洋根本不是英國的利益核心,這里是戰略的邊界。英國人有過的構思中,英國人帶著印度仆人,驅趕著非洲奴工,征服世界。亞洲的黃種人不過是最低級別的存在。至少在戰略上,非洲都比西太平洋更重要。中國能夠通過陸路進攻馬來,這是英國覺得很頭痛的事情。中國這個國家衰落了幾十年,當中國突然崛起的時候,英國還不習慣用一個看待大國的角度看待中國。所以這種艱難的思想轉變,對英國人來說很痛苦。
_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