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任務,遠沒有說的那么簡單。
普通鋼與炮管所需的高強度特種合金鋼之間,隔著巨大的技術鴻溝。
炮管需要的特種合金鋼,需要在鐵碳基礎上,精準添加鉻、鎳、鉬、釩等“元素”(合金元素總量通常控制在5%~10%以內),并極其苛刻地控制磷、硫等“有害雜質”(對于高級優質鋼,要求p0.035%,s0.030%),才能獲得高強度、高韌性、耐高溫高壓腐蝕的卓越性能。
一根炮管能承受幾百次高壓發射,靠的就是這毫厘之間的精確配比和純凈度!
王新軍也不是外人,因此趙振國就直說了,他列舉了橫亙在面前的三大技術天塹,每一道都如同大山:
“第一,是真空技術!鋼水里有微量氣體,特別是氫,除不干凈,冷卻后就會形成肉眼看不見的微小裂紋,也就是‘氫脆’!平時看不出,炮彈一發射,內部高壓瞬間就可能讓炮管從這些裂紋處崩裂!咱們現在缺乏大型、高效的真空脫氣設備,這個問題很難從根本上解決!”
“第二,是精密軋制!炮管鋼坯需要軋制成特定規格,要求厚度公差極其嚴格。可咱們現有的軋機,精度不夠,生產不出厚度公差小于0.1毫米的均勻帶鋼,這直接影響后續鍛造和最終炮管的壁厚均勻性,影響壽命和精度!”
“第三,也是最要命的,是檢測手段落后!咱們現在用的光譜儀,是七十年代初的水平,精度有限,對于鋼水中那些關鍵性的微量元素,無法做到實時、精準的監控。成分控制很大程度上還得靠老師傅的經驗和事后取樣分析,這就像蒙著眼睛炒菜,火候、咸淡很難每次都恰到好處!”
王新軍聽著,心情愈發沉重。
他們之前搞出的那個被稱贊的樣品,實際上只是在低合金鋼領域(制造機床齒輪用的40cr調質鋼,含鉻量0.8-1.1%)取得了一些突破,通過改進電弧爐的脫氧工藝,用鋁脫氧替代部分硅錳脫氧,將鋼材的沖擊韌性提升了30%以上。
這點進步,對于制造能夠承受數千度高溫、數百兆帕壓力的坦克炮管而,還遠遠不夠!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