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49章
王新軍聽著趙振國條分縷析的困難,臉上沒有意外,只是露出一絲無奈的苦笑,反問他:
“振國,難道難,我們就不做了么?你這家伙,今天說這話,可不像你啊,有你這么專門拔氣門芯的么?”他頓了頓,聲音不高,卻帶著一種穿透人心的力量:“你忘了,當年在西北戈壁,‘邱小姐’是怎么造出來的?那時候,我們有什么?不也是從零開始,靠算盤打出來的嗎?!”
趙振國沉默了。
王新軍這話,還真沒說錯,咱們的59式坦克,還真是靠經驗瞄準的,而老蘇那邊,已經是計算機控制的了。
他的思緒不由得飄遠,想起了“上輩子”在軍事節目里看過的內容:70年代末,針對自衛反擊戰暴露出的問題,59式才開始緊急加裝激光測距儀、自動滅火抑爆裝置等設備,走了不少彎路。
而整個80年代,中國坦克技術正是在巨大的代差壓力下,通過“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的獨特路徑,艱難追趕。
面對老蘇t-64t-72坦克帶來的“火力、防護、火控三重代差”,咱們軍工硬是以“有限引進關鍵技術+國產平臺嫁接改造”的智慧策略,用了十年時間,實現了從“59式根本打不穿t-72正面”到“88式能在一定距離擊穿t-72a首上裝甲”的巨大跨越,為后來99式主戰坦克的橫空出世奠定了堅實的技術基礎。
“能不能......把這個時間點提前一些?”一個大膽的念頭在趙振國心中瘋狂滋生,“哪怕只是讓炮管更耐用一點,讓我們的戰士在戰場上就能多一分生存的機會,多一分克敵制勝的把握!減少一些我們在南疆可能付出的鮮血和犧牲!”
這個想法讓他感到一陣戰栗,既是源于巨大的挑戰,也是源于一種前所未有的使命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