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久沒有聽到“你爸爸”這樣的稱呼了。
多久了,八九年了吧。
在積累認知的年齡段,她的生活里沒有“爸爸”的痕跡,當然,也沒有“媽媽”的。為什么會在一瞬間擊中淚腺,以至于反應的時間都沒有?
張若琳不知道。
這個他人習以為常的稱呼,這個于她而陌生的稱呼……
從巫市搬到滇市以后,外婆從沒提起過巫市的人和事,親戚偶有說起,都會被外婆打斷,家里偶爾會接到監獄的電話,外婆也沒讓她聽,她也不過問,只是從外婆說著并不標準的普通話里判斷出這些來電與其它不同。
她是后來才知道那些電話是從監獄打來的。
高中有一次緊急回家拿復習資料,外婆沒在,鈴聲大作,她便接起。
一聲“喂”,撞上對面一聲“媽”,兩廂寂靜。
外婆有一兒一女,守寡多年把兒女拉扯大,受盡冷眼,好在女兒爭氣,考了大學嫁了如意郎,雖是遠嫁,但年年回來探望,給老太太買了新房,裝修還是時下最好的,還幫襯弟弟做生意。
眼看多年寡婦熬到頭,只等著享清福了,卻不想一朝變故,沒了女兒,女婿進了監獄,兒子為了躲債遠走他鄉不知蹤跡。
老婆子臨老了,還要再拉扯一個半大不大的外孫女。
說親,從小沒長在身邊,到底沒有感情基礎,還不知道會不會養出個白眼狼來;說不親,又有這份割舍不掉的血緣。
在親朋鄰里眼中,老婆子好日子沒過幾年,一夜回到解放前。有可憐她的,也有見不得人好偏愛看人落魄的,平日冷嘲熱諷捏軟柿子一個不落。
張若琳當時愣了愣,才緩緩喊了聲:“舅舅?”
那邊沒說話,張若琳又道:“舅舅,我是若琳,外婆出門了,你在哪里啊舅舅,你快回家吧,外婆很想你。”
那邊才慢慢吐出兩個字,一頓一頓地:“若琳?”
“是我,舅舅,您還記得我嗎?”
那邊忽然傳來男人隱忍的哭聲,壓抑而沉重。
張若琳不知所措之時,聽到一聲由遠及近的聲音:“張志海,立即中止通話。”
緊接著電話突然被掐斷。
張志海。
不是舅舅,是爸爸。
那是這么多年來,她第一次聽見他的聲音,只有一聲“若琳”,蒼老沙啞,已經無法再與記憶中硬朗的聲線重疊。在那以后,她也再沒聽到過。
上學期她曾向刑法老師問過中止通話的事由,情形很多,她推測那一次是因為通話對象和報告的不匹配,加上她前不搭后語,會被懷疑有暗語的可能。
監獄對于落馬官員的電話總是格外注意,實時監聽,有情況立刻中止通話。
那一次,是她十歲以后第一次真切地感受到,父親的痕跡。
今天,是第二次。
父親要回來了,這個消息,她從一個“陌生人”口中得知。
可不是陌生人嗎,在陳媽媽叫出她名字之前,她還以為對方并沒有認出她。
而現實是,不僅認出了,恐怕早就知道了她的存在。
那么陳逸呢?
他怎么可能不知道?
從看到他書桌上她那本刑法書的時候,她就應該明白了不是嗎?
只不過自欺欺人,埋進他溫暖的胸懷就忘記了周遭有寒氣正在向她包圍,甚至在他懷里緩緩睜開眼,向那些寒氣無聲地哀求——離我遠一點,讓我再沉溺一會兒,就一小會兒。
周圍人總說他們在一起時間不長相處模式卻像老夫老妻,可是只有她自己清楚,他們做盡了情侶之間會做的事,擁抱親吻約會、在家一起發呆看星星,可是從未討論過對方成長經歷和家庭環境,所以聊天很少,除了學習,就是休閑,或者無關緊要的瑣碎日常。
那么默契,從未試探。
因為彼此已經心知肚明。
而這種心知肚明并不是因為了解得多么透徹,而是心虛,是霧里看花,隔著歲月不敢窺探。
他們從未真正貼近。
孫曉菲曾說,看他們倆談戀愛,覺得美好得不真切,不像凡人談戀愛。
“美好”大概只是朋友間委婉的說辭,“不真切”才是真的。
隔著一層紗,如何真切?
他明明知道她就是那個張若琳,卻不動聲色,這更加證明,他早就知道了。
如果不知道,他應該會隨口聊起,“你記得我和你說過你和我朋友的名字一樣嗎?”然后還會說說這位朋友的三兩事跡,作為“緣分、巧合”的論據和談資。
可他沒有,她也沒有。
如此欲蓋彌彰的實事,卻被她慣性忽略。
她知道,自己是故意的,故意不去想,不去探究,仿佛這樣就可以永遠不去觸碰,可以與他繼續這樣隔著一層紗親密相處,貪婪地自私地汲取溫暖。
總比撕開了,發現原本混沌著可以渾水摸魚的空間被割裂成了兩個世界,要強得多。
就像現在。
“陳……”張若琳找回自己的聲音,開口又頓住,“阿姨,如果今天沒有恰巧碰到,您會特意找我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