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28年11月29日,周三。
華美遠征艦隊主力昨天黃昏從巴達維亞返回抵達納土納大島,隨船而來的還有數百名不愿意留在巴達維亞的華人工匠。
這些善于土木工程的華人工匠,將為納土納大島修建海軍基地和城鎮,而華美海軍的則是出發前就十分豪爽地每人分發了50荷蘭盾的銀幣,讓這些來膽戰心驚以為自己又要被賣到其他地方的華裔們喜出望外。對于這種“挖墻角”的行為,巴達維亞上下是無能為力。
曾經的納土納大島,如今的“明珠島”已經改換門庭一個多月了。在兩個華美戰斗工兵連的帶領指導下,總數超過4000人的難民工匠、前歸附海盜以及海盜家眷將曾經的小海灣漁村幾乎擴大了一倍,和之前的難民營和合二為一,大量簡陋的木制房屋被搭建起來。
而在明珠港的西面內陸,那座劉香曾經誓死抵抗的丘坡上,利用大量土石堆疊夯建起一座簡單的軍事要塞,放置了兩門由藍鯨號運輸艦帶來的90毫米要塞炮。
除了上千華美陸軍官兵在島上駐扎外,遠征艦隊的海軍官兵也開始輪流上岸休整,港外,除去已經出海執行海盜清剿任務的黑水晶號外,剩下4艘輕巡洋艦分成幾個班次,輪流出港警戒。
包括兩艘從馬六甲和馬尼拉采購食品補給返航的飛剪船在內,大約半數的后勤補給船只還在緩慢卸貨中,幾架輕型碼頭蒸汽吊機被組裝固定在碼頭邊,之前最難卸載的部分物資開始上岸,擔任搬運工的華裔島民們都被這種吐著霧氣的力氣無窮的“長臂鐵車”給驚呆了。
當初擁擠在海灣里的上百艘大小不一的海船,不是大卸八塊成為了建材木料。就是被收繳了風帆,成為了只能看不能用的木頭玩具,此外就是少數僅能在沿海活動的小漁船。只有少部分大船被撥付給劉香的“南海義勇軍”,其中就包括繳獲的兩艘外形特征明顯的荷蘭大肚子武裝商船。
如此態勢,很明顯讓島上的人們失去了自由離開明珠島的權力,但在很多人看來,這種狀態其實和以往沒有什么差別。顏家來了,跟著顏家走,劉香手段狠。就跟著劉香混,如今華美國的軍隊來了,而且比之前兩家似乎更“和善”也更“兇猛”些,所以依附在這個“華夷不分”的華美國下也不是啥問題。“認命”,大概就是此時人們的習慣性生存邏輯。
島上早年開拓的那點農田面積實在太小。根無法養活如今的數千張嘴,所以在靠近山坡軍事要塞的一條淺溪邊,大片幾乎半人高的灌木草叢被燒開,幾輩子都勤于農事的人們恢復了良民的身份,拿著作為商品的華美鐵制農具,極其熟練地展開了農墾。利用這里的日照氣候、豐富的降雨和水資源,水稻種植能輕松達到一年兩熟。
但今天過后。能被最終允許留在這座島上的人將減少三分之一。3艘敖廣號大型飛剪商船,正在做著返航前的最后準備,每艘船上將配備足夠400個成人消耗一個月的淡水和食品,然后帶上1200名恢復身體健康的大明難民離開明珠島。他們將經停馬六甲港補給。再帶上一部分馬六甲華美聯合商館購入的貨物,最后返回南山港,以減輕明珠島上的補給壓力。
前海盜以及他們的家屬們,自然沒有在首批移民之類。而從幾千號大明難民中要選出1200名“合格的”男女老幼上船,就非常難了。不僅僅是許多人的身體健康狀態還很糟糕。承受不起飛剪商船那讓人“驚悚”的季風航線高速航行體驗,更多的,還是一種抗拒態度。
在經歷了噩夢般的關押和像貨物一樣被人買賣的生活后,幾乎沒有一個難民在吃飽喝足后愿意聽從上船,絕大部分是嚎啕著想要“回家”。
天知道顏家當初是用了什么強硬手段把一船船的大明難民給送往北美的,這種要死要活的抵觸行為,差點讓臨時擔任明珠港軍事管制官的游南哲少校崩潰。幸好遠征艦隊總指揮張春銳準將想了個主意,直接把陸海軍里幾百號華裔官兵給拉了出來,尋著各種拉老鄉攀交情的手段去勸說。熟悉的鄉音,又是許愿又是現身說法,才算堪堪說動了部分人。
最終還是有近半的人哭哭啼啼堅決不配合,萬不得已之下,游南哲臉色一變,動用軍隊上起刺刀架起機槍,才把篩選出的面如死灰的男男女女全部趕上了船,簡單粗暴直接,效率瞬間起來。
如果再加上難民日常生活工作的管理,港口建設等雜事麻煩事一涌而來,游南哲這種性格沉穩的指揮官都有點火冒三丈。不善民政的華美**隊,就這樣帶著各種焦躁的情緒,開始履行不該他們去費神的民事管理工作。
……
張春銳坐在剛剛落成不久的一座簡易混木結構的臨時指揮部里,面前的木桌上放著若干地圖和紙筆,角落里的電臺通訊組,緊繃著臉收發著跨越印度洋的信號。
“將軍,國防部電。”半個小時后終于翻譯完最后一段信息,通訊官擦著汗走了過來,“因國內運力不足,無法派出第二批運輸船隊,也無法提前派遣行政人員,明珠島暫時由遠征艦隊總指揮部執行軍管,并且希望我們盡快讓商船返回國內……”
“直接給我念最后的內容,我只關心他們什么時候能安排過來!”張春銳抬起一只手,打斷了通訊官的長篇大論。
“最快也要明年4月份以后,將軍!”通訊官趕緊立正。
明年4月份以后……張春銳皺起了眉頭,開始在房間里走來走去。登島作戰之時,幾乎沒人會想到納土納大島上還存在著這么一大票“意外”的人群。這意味著,納土納從一開始就不再是單純的遠征艦隊軍事前進基地。
出發前也沒覺得這些有多麻煩,初期也就是一個小型海軍基地的規模,但如今的明珠島卻多了大量普通百姓。事實再次證明隔行如隔山,讓一群只知道開槍放炮的軍人去長期管理地方,簡直就是不知道如何入手。
遠征艦隊不光要配合嚴曉松執行遠東一系列復雜的軍事外交行動,更要承擔大量的明珠島的民政管理事務,照顧幾千身體病弱的難民。這些非職工作,將極大影響艦隊的整體作戰效率。
“少尉,去請臨時醫院的趙院長來指揮部一趟。”張春銳想了想,還是打算臨時拉壯丁,至少自己不可能一直坐鎮島上當一個臨時島主吧?
曾經的船醫趙房。這個在穿越后依然跟著蘇子寧走南闖北跑過大半個大西洋的醫生,現在又負責帶領一支30多人的醫療隊入駐明珠島,成為了島上臨時醫院的代理院長。而他在穿越后娶的華裔妻子,也早早成為了他事業上的幫手,如今也以護士的身份在首都國立醫院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