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劉芒,并沒有吃飯,而是飯前就離開,因為他有些不放心邱雪的情況,這才趕忙離開,去元宵太玄九峰山去了!
隨著,其余人的陸續閉關,陰陽風水門也再次陷入了肅靜之中!
只有何曉,暫緩了腳步,帶著這歐陽月等人,與自己的直系弟子們見面。在沒有正式進入陰陽風水門之前,他們就要與這些弟子,生活在了一起了!
要說不何曉怎么會如此相信她們呢,其實也很簡單,那就是海洋之心的功效。海洋之心所有水族在其面前無法遁形,所有海洋功法修行者,在其面前,完全沒有辦法隱藏,是否真心,還是虛情假意,可以說是,一眼就能看出來!
直到兩天之后,何曉再次進入閉關之中!
黃河!
其發源于青藏高原巴顏喀拉山脈,呈幾字形,流經九個省區,最后流入東海,干流全長約5464公里,流域面積約75.2萬平方公里。由于中段流經黃土高原地區,夾帶了大量泥沙,所以它也是世界上含沙量最多的河流。更是東方文明的兩大發源地之一,號稱母親河!
黃河的孕育、誕生、發展受制于地史期內的地質作用,以地殼變動產生的構造運動為外營力,以水文地理條件下本身產生的侵蝕、搬運、堆積為內營力。在成河的歷史過程中,運動不息,與時俱進。黃土高原的水土流失與黃河下游的泥沙堆積在史前地質時期就在進行,史后受人類活動的影響與日俱增。根據多方面的研究,古黃河有三個發展階段:第三紀至第四紀的早更新世為古黃河孕育期。第四紀中更新世古黃河誕生成長期。晚更新世黃河形成海洋水系。
歷史時期黃河在上中游平原河段,河道也曾有過演變,有的變遷還很大。如內蒙古河套河段,以前磴口以下,主要分為兩支,北支為主流,走陰山腳下稱為烏加河,南支即今黃河。1850年西山嘴以北烏加河下游淤塞斷流約15公里,南支遂成為主流,北支已成為后套灌區的退水渠。龍門~潼關河道擺動也較大。不過,這些河段演變對整個黃河發育來說影響不大。黃河的河道變遷主要發生在下游。
歷史上黃河下游河道變遷的范圍,大致北到海河,南達江淮。據歷史文獻記載,黃河下游決口泛濫1500余次,較大的改道有20多次。
瑪多縣多石峽以上地區為河源區,面積為2.28萬平方公里,是青海高原的一部分,屬湖盆寬谷帶,海拔在4200米以上。盆地四周,山勢雄渾,西有雅拉達澤山,東有阿尼瑪卿山(又稱積石山),北有布爾汗布達山脈,南以巴顏喀拉山與長江流域為界。湖盆西端的約古宗列,是黃河發源地。
星宿海以上有三支:扎曲、約古宗列曲和卡日曲。扎曲,居于最北部,發源于查哈西拉山,河長70千米,河道窄,支流少,水量有限,一年中大部分時間斷流。約古宗列曲,位于星宿海西,在三條上源中居中,發源于約古列宗盆地西南隅,海拔4750米,水量甚小,為寬1.0~1.5米,深0.1~0.2米的小溪。南部支流為卡日曲,發源于巴顏喀拉山支脈各姿各雅山的北麓,海拔4800米,有5處泉水從谷中涌出,匯成寬約3米,深0.3~0.5米,流速約3米秒的一條小河,河流終年有水。
最早有關黃河源的記載是《尚書·禹貢》,有導河積石,至于龍門之說。所指積石,在今qh省xhslz自治縣附近,距河源尚有相當的距離。唐太宗貞觀九年,侯君集與李道宗奉命征擊吐谷渾,兵次星宿川達柏海望積石山,觀覽河源。唐穆宗長慶元年劉元鼎奉使入蕃,途經河源區,得知河源出紫山。
正式派員勘察河源,是在元代至元十七年,世祖命榮祿公都實為招討使,佩金虎符,往求河源,歷時4個月,查明兩大湖的位置,并上溯到星宿海,之后繪出黃河源地區最早的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