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恪清泡了杯茶,點燃一支煙醒醒酒,開始認真的翻看著去年的政府工作報告。
鄭城這幾年也在大力進行著城中村改造,同時還引入了大量的港資。
早在十幾年前,這里就有著全國最繁華的購物環境,許多商場的廣告鋪天蓋地,一度風靡全國。
后來雖然有些因為經營不善破產了,但也吸引了港資的注意,一些商場被港資收購了。
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人口急速增加,也再次吸引了更多的華人華僑企業來投資。
也因為要興建商場、寫字樓、住宅等,讓鄭城的基建發展飛快,雖然城中村改造還沒完全完成,但規劃已經做完了,預計到16年徹底完成全部城中村拆遷改造。
之所以需要的時間比較長,一個是鄭城的城區面積本來就比較大,后來興建新區的時候,將一些村鎮包圍在了其中。
另外也是因為鄭城的財政狀況不太好,幾個大國企走下坡路,為了招商引資,政府配套的基建投入也居高不下,所以實在是沒有足夠的資金同時完成拆遷。
張恪清拿著筆在城中村改造這里畫了個圈,他承認陳棟邦的規劃看著是不錯,逐年拆遷,逐年賣地,這樣也能保證鄭城每年都有一筆土地出讓收入,財政不至于那么緊張。
可陳棟邦忽略了一個問題,房地產的增長速度會比他們預期中更快,土地出讓金是在增長,但同時拆遷安置費用也在增長,房價也會快速增長,普通人想要在鄭城買房難度也會增長,那么還愿意在鄭城安家嗎?
他想到了前世鄭城一些地產行業沒落后的場景,他既然來當鄭城市長,就一定要避免這種情況。
“城中村拆遷很有必要,但這種拆遷模式可不行,我大方向不變,調整一下時間和順序,陳棟邦應該不會反對吧?”
張恪清記在本子上之后,繼續向下翻看,鄭城在前幾年依托航空港,成功獲批了全國中部城市第一個綜合保稅區。
這也是陳棟邦的一大政績,他在擔任鄭城常務副市長的時候就在推動這個,也是因為這個才成為了市長,并順利的成為了省委常委兼鄭城市委書記。
這個綜合保稅區發展的很快,吸引了很多勞動密集型的產業,這就解決了很多本地人的就業問題,讓他們不必外出打工。
但張恪清看到其中最大的一個企業名字時,想起了前世這家企業的操作。
鄭城為了將對方拉來投資,給足了各種優惠政策,就連招工的時候都有政府幫忙背書,這才幫助企業在最短的時間完成建設到投產開工,并迅速開始盈利。
可這家企業做大之后,逐漸成了本地的龍頭,之后就開始反過來拿捏政府,在優惠政策享受過之后,再來討要更多的優惠政策。
因為那時候這一家企業的出口額,占據鄭城全部出口額的八成,雖然當時沒少被百姓所聲討,政府卻不敢做出太大的處罰。
這家企業的管理模式,太過強調效率,把工人當機械使用,自己賺的盆滿缽滿,卻總是在待遇方面出爾反爾。
也因為這家企業的存在,讓整個鄭城的工人工作強度都很大,收入卻遠不如東南沿海地區的工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