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梅導游說,到了秦漢以后,秦始皇對中國版圖的統一,使中原文化直接影響到東夷百越,出現了“四海之內,莫非王土”的一統局面。封建皇權直接觸及東海南海海岸,形成于內陸的中原文化感受到海洋的廣大,但由于封建權力的中心在黃河中游內陸地區,封建皇帝及其代表也只是象征性地在中原一些山丘筑坎朝四方祭海。
楊揚導游說,在“川”神中,人們最先崇拜的是河神,因為中原文化發端于黃河流域,人們對黃河有著特殊的感情,所以古代有祭河伯的習俗。隨著中原文化逐漸擴張到沿海,對海的崇拜也隨著皇權力量的延伸而盛行。因為海洋之大令人生畏,所以秦漢時期祭海用的是侯一級的禮儀,比河伯要高一個檔次。
劉傻子教授說,關于南海神的記載,最早見于東漢末期有關袁紹的傳說中。據傳袁紹在官渡時,見一白袍年輕人,袁問其為何許人,下屬答曰:南海君。從這一記載看,南海神當時還不被眾人所知,其地位也不高。一直到隋開皇年間,出于鞏固政權的需要,隋文帝下詔于近海立祠祭四海,在廣州建南海神廟時,也只是籠統地提到建祠祭南海,當時用的乃是侯一級的禮儀,并未提到南海神為何許人。
遍查古代文獻,了無可考。在韓愈稍前的張九皋所寫《冊祭南海神記》有“沖融浮天,汗漫吐氣”之句,這本是寫海景的詩,韓愈所“祝融”是否“沖融”之誤傳,這也是值得注意的。由于韓愈碑一直立于廟中,南海神為祝融的說法也就廣泛流傳開來。南海神祝融是中國惟一以有歷史記載之祖先命名的海神。
據《淮南子》載,祝融是黃帝六大輔相之一。黃帝南巡,難于分清方向,派祝融“辨乎南方”。由此而命祝融管理南方事務,其封地為楚(今湖南、湖北及安徽、江西部分地區),建宮于湖南衡山祝融峰,所以祝融被認為是南方人的始祖。按金木水火土五行說,南方屬火,因而祝融兼管天下“火事”,有傳說其在帝嚳時曾任“火正”。現在民間還將起火稱為“祝融君光臨”,即源于此。
那么,祝融又為什么做了南海神呢?現有的文字資料記載,無不以韓愈碑所為依據,似無更早資料佐記。這可能與三國兩晉至隋唐間長江中游(即楚地)居民南徙嶺南有關。移民們來到一個新城,面對海上變幻莫測的波濤,糅合嶺南先民們已有的海神信仰,幻想著冥冥中有一位海神在主宰海事的同時,希望這位海神就是長期以來保護自己的老祖宗祝融。因為祝融本來就受黃帝命有司南之職,南海在楚地的南方,自然也應該歸這位老祖宗管領了。
張洪德教授說:“南海神主要是隋唐以后受到特別推崇,這有三個方面的原因。
“一是嶺南社會經濟的發展,隨著人民的南遷增多,受中原文化的影響越來越大,荊楚屬民對南方始祖祝融的崇拜,影響到了廣東沿海一帶。
“二是由于西漢開辟的陸上絲綢之路因中原戰事頻繁,政權分割而受阻,推動了廣東沿海路的開辟與發展,海上貿易為廣州地區的經濟繁榮提供了條件,海事活動的增多,推動了封建政權對南海地區的重視及民間對南海神崇拜影響的擴大。
“三是韓愈的《南海神廟碑記》明確指出“南海神次最貴”,此碑成為人們考證南海神廟最原始的資料之一,被中央和地方統治者多次引用,民間傳頌甚廣,使南海神崇拜活動歷久不衰;同時,后來的蘇東坡、湯顯祖、陳獻章等著名文士的游歷及題刻,也為南海神廟影響的擴大起到了推動作用。”
黃梅導游說:“南海神廟是我國古代海神廟中惟一遺存下來的最完整、規模最大建筑群。該廟始建于隋文帝開皇十四年(594年),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歷史。以后歷代有重修擴建。現存的是清代建筑,但仍保留隋唐時代的規模和建制。1988年起,政府也曾對南海神廟作過三次較大的修復,現已基本恢復了廟宇的古貌。”
楊揚導游說:“從唐代開始,南海神廟便香火日盛,各朝代政府也派人前往管理廟事。事實上它已成為四海神廟中香客最多、地位最高的一個,這主要是由廣州海上貿易日益發達的地位決定的。中國古代海路從西漢時就已經開始形成,到了隋唐時期達到了鼎盛階段。尤其是唐代,從廣州出發的貿易船隊,經過南亞各國,越印度洋,抵達西亞及波斯灣,最西可到達非洲的東海岸。明清之后更遠至歐美了。這條航線長達1萬多公里,溝通了東、西方政治、經濟和文化的交流,擴大了中國在世界上的影響力。h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