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作家于張喜說,歷史古籍資料《河圖括地象》、《春秋命歷序》中有所涉及,第一手資料也有所作證。
科普作家李任惠說,西漢初年,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木棺漆畫中,有高聳入云的高山。從山的一些特征和景物的特點來判斷專家認為,這座山就是畫的就是昆侖山,而且這也與當時的文化相契合。
劉傻子說,受《山海經》的影響,戰國以后神怪志異書籍中的昆侖山,就是從《山海經》演化而來的,最為典型的就是《海內十洲記》和《搜神記》。如果我們細看這些志怪、志神書籍,不難發現它們和《山海經》之間的聯系。隨著道教及其理論的發展,不僅僅是對于昆侖山的描述變得具體起來,而且對于神的描繪也開始帶有民間的色彩。
道教是在東漢末年發展起來的,它繼承了戰國時期的神仙方術,主要目的是追求不朽,救濟世界。在道教神仙體系中,昆侖山居住著德高望重的西王母,她掌管長生不老藥。
漢代壁畫中,西王母是最常見的神仙形象之一。畫像中描繪的是人們設想的仙境,神仙、吉祥動物、靈芝和仙草相映成趣,展現了神仙境界。除此之外,考古發現的漢代銅鏡,可以找到“西王母”和“神仙不老”等字樣,這進一步佐證了時人對于西王母的崇拜。當然,這也體現了古人對于“神仙境界”的向往,可以說古人對于長生不老的追求從未停止。
地質學家林山說,中國古代地理史書記載的昆侖山同時有時候在西,有時候在東邊,有時候在西邊。關于昆侖山的古老傳說的山在哪里,人們也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認為泰山為昆侖,也有人認為祁連山是昆侖山,還有人說昆侖山在波斯。當然,根據傳說和小說來確定昆侖山的位置顯然不能夠完全下定論的。
劉傻子說,我們將目光放回到現實中的“昆侖山”,昆侖山的命名有史料追溯。漢武帝時,絲綢之路的開辟者張騫,從大月氏返回中原,他非常欣賞這座歷史名山,當時這座山的名字是南山。回到長安后,他向漢武帝報告了他在“南山”中所見所聞,當張騫將從山上帶回的玉石拿給漢武帝看時,漢武帝發現這和《山海經》中關于昆侖山的記載大有相似之處,非常欣喜,認為《山海經》中的昆侖山是真實存在的,隨即將闐南山命名為“昆侖山”。
華夏旅游協會會長陳耀說,位于新疆和西藏之間的中亞山脈被命名為“昆侖山”。昆侖山也出現在近代武術作品中。今天,受到電影和電視作品的影響,對于昆侖山上玉虛宮的憧憬和想象,不妨看作是自己的旅行找的浪漫借口,當然,我們也可以在即將上映的《姜子牙》電影中找到一定的關于昆侖山的神仙遐想。
神話中,也不知道究竟是什么時候,天界早就已經存在了,只知道昆侖山就是四方之海與元氣的根源,昆侖山在浩浩的四色大海洋中心之上,昆侖山上又有昆侖墟,昆侖墟既昆侖山的西北處,昆侖墟上有三層巨山。昆侖第三層有一個天柱,既天界河源流出之所,昆侖上既是又有一層比一層高的城池,有的說還有金城千重,環環相疊起來的神奇建筑。
對于昆侖的描述還有“山疊山,城疊城,重重的環梯”。傾宮、旋室都在昆侖天門之中,其中又有疏圃之池,是昆侖黃水所組成的,黃水流動三圈后,又復歸于源處,疏圃里的水,是從黃泉里滲透出來的,俱說昆侖的赤水,與白水都擁有能使食用者不死的藥力。
劉傻子說,昆侖墟是一個方形的地域,亦是諸神所居的地方,上有黑水上的四丈高的谷物,又有一種開黃花結紅果的樹,這紅果無核,名叫沙棠,吃了就能擁有御水而不溺死的神力。昆侖如奧林匹斯圣山一樣,是神話中天神們所居或活動之所,早期昆侖是天帝所休息之地,又是天帝的后花園,有著各種食物,在后世岀現的神話中少不了昆侖山。h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