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明接著說,于是,伏羲將這七顆最明亮的星叫成了北斗七星,并帶領全部族的人在月圓、月缺時,周而復始地四時更替初始時進行定期祭拜,以得到天神保佑。他又俯察昆侖丘周邊山川、樹木、花草的變化,總結出了溫熱寒冷四季規律。
劉傻子說,又過了八年,他在反復行走于昆侖丘與大落嶺之間時,覺得自己好像在龍身上往返,加上鳥獸之文,挺有詩情畫意的,細細揣摩,豁然開朗,這昆侖丘不就是北、斗坪嗎?它不就是地龍的龍頭嗎?
劉傻子教授聲情并茂地說——
大落嶺自北向南排列有序的小山峰,不就是地龍之脊嗎?天地兩北王卜,年月晝夜更替相交;天地兩條龍,一上一下遙相呼應,陰陽相結合。這不是天示象于我族嗎!他為之一振,馬上召集手下的幾個頭領商議推論,分工觀察。
又過了幾年,伏羲在觀察天上北斗與地上昆侖陰陽雙龍位相變化的天地象數基礎上,集思廣益,畫出了八卦,推出了四時十二辰,定陰陽雙龍交錯太極圖,將本部圖騰標識,以示天下。教民以識風雷水火,日月山澤,以生生不息。伏羲把梧藤編織起來,做成了漁網,教人們打魚,把紫荊條結成鳥網,教人們捕鳥,大大地改善了人民的生活。于是,伏羲被部落人民尊稱為天神,他的后代子孫綿延相傳“自己是龍”的傳人。
劉傻子與小波、小明、小聰、夢弟、小燕子進行了一次遠古的虛擬旅游考察,此情此景,行舉止,經過穿越號機器人手機的圖文轉換,讓昆侖山文化公園廣場的大屏幕轉播,廣大游客、嘉賓越看越覺得神奇。
劉傻子說,昆侖山留下了不少文化符號,我想問:“什么是昆侖懸圃?”于張喜說:《山海經》描述:“周穆王至昆侖之丘,游軒轅之宮,眺鐘山之嶺,勒石西王母之山,紀跡玄圃之上。”列御寇《列子·周穆王》曰:“天子升于昆侖之丘……先王所謂懸圃。”屈原《楚辭·天問》曰:“昆侖懸圃,其尻安在?增城九重,其高幾里?四方之門,其誰從焉?西北辟啟,何氣通焉?”
沈聰明說,劉安《淮南子》:“昆侖之丘,或上倍之,是謂涼風之山,登之而不死。或上倍之,是謂懸圃,登之乃靈,能使風雨。”據考察,為紀念伏羲等圣王在此開創中華文明,析城山北部便稱圣王坪。圣王坪系8.6k,系典型的曖溫帶亞高山草甸景觀。如今,雨水多的年份,5月中至9月中草甸繁花似錦,平均每平方米花株達120株。遠古暖濕時期,昆侖懸圃的花卉更加艷麗,年花期長達9個月。此即所謂“昆侖懸圃”。
劉傻子問:“什么是西王母?”小燕子說,《山海經·大荒西經》:“西王母穴處昆侖之丘。”“西王母”的稱謂,始見于《山海經》,因所居昆侖丘,故稱西王母。《山海經》中的形象則是:“其狀如人,豹尾虎齒而善嘯,蓬發戴勝”,是司天之厲及五殘。在道教中地位極高,在中華道教形成和發展中,一直是很重要的角色。
徐蘭問:“什么是炎火之山?”小聰說,《淮南子·地形訓》:“有九井九門,弱水環繞四周“其下有弱水之淵環之,其外有炎火之山,投物輒然。”《搜神記》曰:昆侖之山,是惟帝之下都,環以炎火山。炎火之山位于昆侖山周圍。
劉傻子說:“什么是昆侖四門、九門?”小波說,屈原《楚辭·天問》曰:“昆侖懸圃,其尻安在?增城九重,其高幾里?四方之門,其誰從焉?西北辟啟,何氣通焉?”《山海經·海內西經》云:“昆侖之虛,方八百里,高萬仞。上有木禾,長五尋,大五圍。面有九井,以玉為欄。面有九門,門有開明獸鎮之描述析城山有“四方之門”者,主要集中在原住民自古以來的口傳和地方縣志之上。自古至今,山西陽城人和河南濟源人始終稱呼析城山圣王坪南北東西四缺口為南門、北門、東門、西門。除四門之外,析城山頂另有五處通路與四門合稱“九門”,與《山海經》所記相符,此即“昆侖四門”“昆侖九門”說。
劉傻子問:“什么是昆侖建木?”小燕子說,“上有木禾”。析城山周邊皆林木,析城喬木是陽城古八景之一。據析城山附近牛心溫村84歲老人張興哲回憶,在坪上“娘娘池”東側,曾有一棵枯死的古樹,樹洞中可容四五個成年人圍坐玩耍,后毀于野火。直到上世紀六、七十年代,仍可見古樹遺蹟。
劉傻子又問:“什么是昆侖四靈?”小聰說,戴圣《禮記·禮運》:“麟、鳳、龜、龍,謂之四靈。”《禮記·曲禮》:“行,前朱雀而后玄武;左青龍而右白虎。”《吳志·胡綜傳》:“四靈既布,黃龍處中。”昆侖丘四靈神獸是中華大道風水形成的源頭。有昆侖丘(龍)、鰲背山(龜)、鳳凰嶺(鳳)、不周山(虎)組成四靈。
徐蘭問:“什么是昆侖嶠山?”
小燕子說,《爾雅·釋山》:“銳而高,嶠。”《淮南子·泰族訓》:“《詩》云:‘懷柔百神,及河嶠岳。’”嶠山為山脊,道路狹窄而平坦,能行走,故又稱“大羅嶺”,行走于此路者稱大羅神仙。這時,昆侖山文化公園廣場上的領導、嘉賓與廣大游客,無不為昆侖山的神奇文化源遠流長而感到驕傲。h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