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術協會會長林正說,他看過相關昆侖山的介紹,他早就仰慕昆侖山,沒有想到,今天有機會到此一游。他說,天上仙界山外有山,五色云霧繚繞其間,一派巍峨神圣之景。
中醫協會會長王震東說,我喜歡華夏神話,仙界之中有八處最大宮殿,依次為“碧玉堂”、“瓊華宮”、“懸圃宮”、“閬風巔”、“天墉城”、“紫翠丹房”、“玉英宮”和“昆侖宮”,眾仙居于其中,各司其職。昆侖山脈位于天上仙界的正下方,自古有通仙之路,被人間奉為圣山。
劉傻子教授說,古人尊昆侖山為“萬山之宗”、“龍脈之祖”、“龍山”、“祖龍”,因而編織出了許多美麗動人的神話傳說。婦孺皆知的《嫦娥奔月》、《西游記》、《白蛇傳》等都與昆侖山有關,是產生中華民族神話傳說的搖籃。
傻子夢石教授接著說,相傳昆侖山的仙主是西王母,在眾多古書中記載的“瑤池”,便是昆侖河源頭的黑海,這里海拔4300米,湖水清瀛,鳥禽成群,野生動物出沒,氣象萬千,在昆侖河中穿過的野牛溝,有珍貴的野牛溝巖畫,距黑海不遠處是傳說中的姜太公修煉五行大道四十載之地。玉虛峰、玉珠峰經年銀裝素裹,山間云霧繚繞,位于昆侖河北岸的昆侖泉,是昆侖山中最大的不凍泉。
徐蘭說,我們通過穿越號機器人手機變幻的飛艇,見識了昆侖六月雪奇觀,水量大而穩定,傳說是西王母用來釀制瓊漿玉液的泉水。發源于昆侖山的格爾木河中游,長期侵蝕千板巖,形成了峽谷絕壁相對,深幾十米的一步天險奇觀。奇峰亭亭玉立,傳說是玉帝兩個妹妹的化身。昆侖山在中華民族文化史上有“萬山之祖”的顯赫地位。不虧是明末道教混元派道場所在地。昆侖山不虧是華夏第一神山。
劉傻子教授說:“一般的中國學者都主張古代的中國文明不是從西方傳入的,而是由中國自己發展出來的。建國以后,中國政府重視考古研究,進行了許多考古發掘工作,而且發現了古代中國文明的自己發展過程。但是,大部分的考古發掘都是在發揚民族精神的旗幟下,進行的一種有計劃的發掘。當然其結果是強調了中華民族的自豪感。但是,從1980年代中國改革開放以后,各個地區都在進行經濟開發,因此基本建設熱開始流行起來了。按照中國保護文物法,在施工當中,一旦發現古代文物及遺址,必須通知文物管理局。經過搶救性的發掘工作后,他們才能繼續施工。我想說明的是這種發掘工作不是在中央政府領導下進行的,而是隨意發現的。換個說法,這種發掘能表現古代文明原來的姿態。
文史作家于張喜接著說:“隨著‘西部大開發’的開展,文物工作者發現了許多重要的資料并取得了重大的收獲。根據這些考古資料,我懷疑中國古代文明都是由自己發展過來的這種說法是不準確的。世界上最初發明銅器或是馬車甚至鐵器的地方是近東及中亞地區,這是不爭的事實。中國學者也同意這個事實,但他們卻認為古代中國的銅器、馬車、鐵器的特性跟它們不同。不過,最近在中國西部發現的考古資料,在時間上及特性上都擁有過渡性。”
華夏奇石協會會長王杰說,我喜歡收藏奇石,也喜歡鑒賞華夏文物。中國歷史學家在證實銅器是在中國內地出現以前,應該首先證明紅銅時期曾在中國內地出現過,可是在中原地區沒有發現紅銅時期,反而在甘肅及青海地區發現了紅銅及砷銅等過渡期,而且在時期上也先于中原地區的早期銅器。
劉傻子說,有關馬車及鐵器的例子也不少。但是到目前為止,已發現的考古資料還不能充分證實“西方傳入說”。但是,以上考古資料已經為我們提供了有關“西方文化傳入說”的某種思路,我要轉而從另外的角度來證實這個問題,我想通過分析古代神話的內容及其發生地區來說明古代中國人之對外界觀念和西方文物引入的可能性。
徐蘭說,有很多文獻資料上出現了有關昆侖山神話的記載,特別是《山海經》里的神話算是完整地保存了原來的神話形態。為了分析這個神話,我先把其中主要的記載排列如下昆侖之丘,實惟帝之下都,神陸吾司之,其神狀虎身而九尾,人面而虎爪,是神也,司天之九部及帝之囿時。h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