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盒子里的一摞青花杯子一個個拿出檢查。
在查看到第8個的時候,涼意襲來,望氣術下是極其濃郁的青紫二氣相互糾纏。
由于器型較小,齊鳴原本覺得他看到那么濃郁的氣息,最有可能的是這些杯子中的某幾個交疊形成,整體價值高,單個的可能也就那樣,沒想到,這所有的貴氣和歲氣都來自這一個杯子。
年代可以往上推300年,到康熙中后期了。
杯子造型很普通,杯子內和外壁潔白細膩,主體部分沒有任何紋飾。也就在杯外壁底部有一圈小小的青花卷草紋,而且這紋路的發色清晰,結合年代,齊鳴肯定這應該就是典型的“康青”料。
從康熙開始,清三代的青花料就開始選用產自浙江紹興和金華的鈷料,這種鈷料,以前叫康青,現在給起了個文雅的名字,叫”康熙蘭“。
它們中的優質料有兩種,一種被叫做“頂元子”,這種料燒出的青花發色濃艷青翠,會給人一種寶石藍的質感。
另一種叫“韭菜邊”,燒成后的藍色,色純而且深,圖案紋路清晰不洇,纖毫畢現。一些瓷器上的描花,提詩,都會用這種料。
他手上這杯子,就是典型的“韭菜邊”,能用這種料的,那是妥妥的康熙官窯。而康熙官窯的青花茶杯,那可就是正經清三代的老物件,哪怕器形小了點,但價值可不一般。
而且這種青花料,到康熙晚期不知道出于什么原因基本絕跡,因此成品在市場上一項有價無市。
齊鳴饒有興致的把杯子在手上轉了一圈,細細的品鑒了一番這只青花小杯的發色紋路。而當他翻轉過來,看向杯底的底款時,震驚的差點一抖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