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是他拿起了被一起推過來的牛皮紙袋,打開紙袋,里頭是一堆厚厚的資料,有文件,有照片。
齊鳴有點汗顏,他是靠資料,才知道這幅草書的作者和作品的名字:王鐸
1642年作
草書詩卷
手卷。
1642年,又叫王鐸,齊鳴心下了然,原來是這位,那這幅草書會有如此濃郁的紫氣也就不難理解了。
王鐸,明朝書畫家,位列明末書法三大家,在明末清初的藝術圈,這人可以說是執牛耳者。不過齊鳴對這位的了解,并不在他的藝術造詣,而是在他的政治生涯。
王鐸和明朝著名書畫家董其昌,并稱“南董北王”,兩人的人生很像,都是明朝重臣,都精通書畫,最后都被釘在了歷史的恥辱柱上。
董其昌名聲臭,還算有點冤枉,頂多算是教子無方,加一個為富不仁。而王鐸,被罵純粹是活該。
這位出身一般,祖籍河南,家里就是一個農戶,但他在讀書上是個天才。18歲中舉,20歲中進士,21歲入翰林,22歲放江南主考。
放到現在,相當于18歲考到全省前一百名,上了985名校。20歲,考上中科院院士。21歲進入了國務院秘書處。22歲,負責整個江蘇浙江上海的高考出卷,閱卷,錄取工作。
這種人生經歷別說當今社會,就是放古代也是鳳毛麟角。
此后他的仕途更是開了掛,在明朝末期官至東閣大學士,內閣副首輔。也就是咱們國家如今的副總理,實際權力要遠高于副總理。
后來李自成攻陷北京,崇禎上吊,滿清入關,發生這些事情時,王鐸正在南京,算是躲過一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