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有這服飾,觀音形象發源地是印度和尼泊爾地區,那里一直是有戴頭巾的傳統。國內這種服飾造型的觀音像也不少見。還有觀音手上拿著的手絹。”
“它其實被叫做“羂索”,古籍中有記載:“左右二面如不空羂索,手持羂索。”它的原義是狩獵用具,類似于繩索,后來,“羂索”逐步轉化為祝福、吉祥的象征。”
“這副送子觀音像里的元素,在咱們華夏文化里也能找到對應的傳承,硬要說唐伯虎仿圣母像,我覺著不妥。”
齊鳴倒是沒想到,這吳老的文化自豪感這么強。
“那就是純粹巧合了嘛。這種事情,也不是不可能。”
只不過趙健這話,說的他自己都有點不信。
大家說了這么多,誰都沒能給出個,能說服別人,甚至是說服自己的理由。
不過齊鳴心里其實有另一個猜測,那就是,唐伯虎的送子觀音圖壓根就是假的。
鴉片戰爭前,華夏人的文化自豪感,那是杠杠滴。華夏的古人們可沒有如今哈韓哈日,外國出品必屬精品的心態。
咱們的老祖宗壓根看不上國外那點東西。別說大明朝,清朝的時候,有個意大利人,叫郎世寧。
這位精通西洋油畫,來了華夏又學了水墨畫的技法。他把兩種技法融合,以水墨畫的形式畫出了油畫的逼真感。
但雍正皇帝曾經讓當時的<禮部侍郎>相當于今天的文化部副部長,鄒一桂評價郎世寧的繪畫水平。
鄒一桂的原話是<雖工亦匠,不入畫品>,翻譯成白話文,那就是“這也算畫?”
光從這就能知道,那時候的老祖宗是真的覺得自己是天朝上國,世界中心。說唐伯虎這種級別的畫家,去仿一副西方油畫?呵呵,看不起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