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的一種銅制通貨。
錢上有“五銖”二篆字,故此得名。
漢武帝于元鼎西年(前113年)下令禁止郡國鑄錢,把各地私鑄的錢幣運到京師銷毀,將鑄幣大權收歸中央。
中央政府成立專門的鑄幣機構,即由水衡都尉的屬官(鐘官、辨銅、技巧三官)負責鑄錢。
鐘官負責鑄造,辨銅負責審查銅的質量成色,技巧負責刻范。
面文“五銖”二字的錢最初鑄于漢武帝元狩五年(公元前118年),重如其文,被稱為五銖錢,約3.5克一枚。
秦半兩漢五銖:秦朝滅亡后,西漢初期仍使用秦制半兩錢,由于允許民間私鑄,錢制較亂,以致出現重僅一克的莢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