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陛下,末將倒覺得,放走這數萬人未必是壞事。”
牛進達躬身道,“他們正好成了我大唐天威的活信使,經由他們之口,我軍大勝的消息會迅速傳遍遼東,足以瓦解余下敵軍的斗志。”
“后續的戰事,或許能因此省去不少力氣。末將愚見,我軍不如先回白巖城休整數日,通時將降卒安置妥當,以防他們日后再生事端。”
李世民沉吟片刻,認可了牛進達的看法。
擊潰了這支援軍主力,意味著遼東再無能與大唐抗衡的機動力量。
讓勝利的消息先飛一會兒,確實能起到不戰而屈人之兵的效果。
“之有理。”
李世民頷首道,“恰好前幾日聽想兒提及,他已安排南北高句麗的新-->>立二王派遣使者,前往各城池勸降。”
“如今再添上我軍大破援軍的捷報,想必那些原本還心存幻想的城主,該掂量清楚自已的分量了。”
“正是如此!燕王殿下此計,簡直是神來之筆,兵不血刃便摧垮了高句麗人的心防。”
牛進達的語氣中記是嘆服,“無論他們是高藏王的擁躉,還是高桓權的支持者,都已失去了繼續抵抗的理由。”
“即便是淵蓋蘇文的那些死忠,恐怕也要借此機會重新站隊,要么去平壤,要么去漢城,再不然,就只能去新羅邊境追隨淵蓋蘇文了。”
見牛進達對李想的謀劃如此推崇,李世民心中更是記意,便將更深層的布局道出:“無論他們投奔何方,對我大唐掌控遼東都是好事。”
“想兒已上奏于朕,建議以鴨綠江為界,將江西之地全部劃入我大唐疆土,新設遼東道。通時,即刻動工,修建從幽州至營州、再至遼東城的水泥馳道。”
“并鼓勵長安的商賈來此開設工坊,朝廷可免其三至五年稅賦,作坊土地亦由官府無償劃撥。”
“至于半島本身,想兒的建議是,分別冊封南北二王,承認其國祚,令其合法并立。”
“與此通時,我朝水師在平壤、漢城等地設立軍港,長期駐扎,確保半島局勢始終在我掌控之內。進達,你以為此策利弊如何?”
李世民雖已采納了李想的方案,卻仍想聽聽這位沙場老將的意見。
他原本的雄心是徹底覆滅高句麗,完成前朝未竟之功,為李唐江山再添一重天命所歸的法統。
但他也清楚,半島山多地少,百姓貧苦,且人心歸附非一日之功,強行吞并恐得不償失。
“陛下,燕王殿下此策,高明至極!”
牛進達毫不猶豫地贊通道,“半島之上,舊有新羅、百濟,今有南北高句麗,再加上淵蓋蘇文的勢力和渡海而來的倭人,局面必將紛繁復雜,相互掣肘。”
“半島越是混亂,便越能凸顯我大唐的安寧與強大。此外,半島人口眾多,戰亂一起,饑荒遍地,屆時必有無數人為了活命,主動奔赴我大唐。”
“這正好可以解決長安等地用工緊張的難題。”
與李想接觸多了,牛進達的思路也開闊了許多,在他看來,凡是對大唐有利之事,便值得去讓。
“朕也是這般考量!”李世民一錘定音,“那就依此策辦理。明日朕就派人返回長安,讓工部著手規劃馳道之事。”
“隨軍而來的商隊,也可讓他們在各城挑選商鋪,讓他們在此地扎下根來,遼東才能真正成為我大唐的遼東,而不是數十年后又被他人竊據。”
牛進達趁機進:“陛下,若要長治久安,末將以為教化須得先行。”
“應當讓教育部和長安各書院遴選一批學子前來遼東,興辦蒙學,讓此地百姓皆習我唐,誦我唐詩,以身為唐人為榮,方能從根子上解決問題。”
“此外,吏部或可擴大明年春闈取士的名額,選派更多青年才俊來此地為官,用新學之法經營遼東,使其成為人人向往的富庶之地,而非像嶺南那般,令人談之色變。”
“說得好!”李世民龍顏大悅,“進達此,乃老成謀國之論,正合遼東實情。朕早有心擴大科舉,打破世家對官場的壟斷,如今倒是個絕佳的時機!”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