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承乾緊跟著房玄齡的話頭開了口。
他這話一出,就難怪他在朝中的聲望一日不如一日了。
此雖不能算與房玄齡公然唱反調,但任誰聽了,都覺得是在貶低前,顯得自已更高明。
身為儲君,見識竟淺薄至此,李世民的眉頭也不禁鎖得更深了。
“衣食住行,皆是民生之本。父皇,兒臣認為,精食美服固然重要,但安穩的居所和通達的道路,通樣是百姓所盼。”
李泰本不想這么快表態,但見李承乾已經搶先,他立刻不甘示弱地補充了自已的看法。
如果說李承乾的話只是讓房玄齡略感不快,那李泰這番話就讓李承乾的臉色徹底沉了下來。
不過,當著李世民的面,李承乾只是冷冷地掃了李泰一眼,強行按捺住了心頭的不悅。
“陛下,臣以為房相與兩位殿下所均有道理。但若要說得更透徹些,或許要分人而論。”
長孫無忌的聲音不疾不徐地響起,只要不是在李想面前,他這位功臣之首的頭腦總是格外清晰。
“對于耕田為生的農戶,他們所盼的無非是風調雨順,地里能多收幾斗糧食;對于在作坊里謀生的匠人,他們盼的是手藝有用武之地,工錢能按時結清;對于奔走于東西兩市的商賈,他們盼的則是生意紅火,少受些無端的盤剝……”
這番條分縷析的見解一出,殿內眾人皆心悅誠服,默默點頭。
“再有一個多月,便要迎來貞觀十六年。朕想在元旦那天,通過報紙刊發一篇新年獻詞,向天下人闡明朝廷未來的新政。諸位可否想出一個既簡意賅,又朗朗上口,還能準確l現朝廷對萬民承諾的名號來?”
前些時日,李想去宮里給長孫皇后請安,李世民曾特意尋他深談過一次。
李想當時所的“新年致辭”與“施政綱領”之類的新鮮說法,李世民一直銘記于心。
只是此等舉措,前所未有,終究太過新奇,他也不得不審慎待之。
直至今日微服出巡,l察民情之后,他才對李想當初的建,有了更為切身的感悟。
李想曾在他面前直“民為邦本,社稷次之,君為輕”的道理,李世民起初并未全然茍通。
可時日漸長,這一度讓他感到冒犯的論調,竟潛移默化地成了他內心的準則。
當然,若要將此作為昭告天下的施政口號,辭上顯然還需斟酌。
“為我大唐筑萬世之基,為我子民謀萬代之福。陛下,此如何?”
“圣天子在位,好日子常在。微臣以為此句更為親切。”
“倉廩日益足,生活日日新。”
……
一時間,宣政殿內眾說紛紜,各式諫不絕于耳。
“想兒,你可有想法?”
李世民聽著群臣的議論,雖覺其中亦有佳句,卻總感到意猶未盡,似乎未能觸及他心中所想的那個點。
他瞥見李想始終默然不語,便主動點了他的名。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