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皇家軍校的蠶室里鴉雀無聲,只有器械碰撞的清脆聲響。
作為觀獅山書院醫學院的首席教諭,林秋受邀在此進行外傷處置的教學演示。
他手法嫻熟,動作間自有一股沉穩的氣度,是這間擠記了軍醫學員的屋子里的絕對核心。
“持針鉗。”
“清創。”
“縫合線。”
指令簡短而清晰,在為學員們展示了一套利落的傷口縫合術后,林秋拿起了一塊雪白的網狀織物。
“林教諭,以布巾覆創,向來是醫家大忌,此物難道不會污穢傷處,引來潰膿嗎?”
一個清朗的聲音打破了寂靜。
林秋的動作并未停下,他贊許地看了一眼提問者,那是軍醫科里悟性最高的學員程道。出身于長安醫學世家程家,即便只是旁支,這份敏銳也不通凡響。
“你問到了關鍵。”林秋一邊小心地包扎傷口,一邊解釋道,“尋常布料確實藏污納垢,是傷口大敵,但此物名為醫用紗布,由觀獅山書院格物學院運用新法織造,不僅織法特殊,極為透氣,更經過了嚴格的消毒程序。”
“它非但不會致使感染,反而能隔絕外界塵污,保護創口,讓傷處愈合得更快,特別是對那些又深又闊的傷口,效果顯著。”
程道恍然大悟:“原來如此,難怪軍醫科最近下發的醫療箱中,都將此物列為了必備之物。”
每個軍醫學員都配有醫療箱,里面裝著酒精、去病丸和各類器械,而這輕飄飄的紗布是最近才添進來的新成員。
“正是。”林秋的語氣變得格外鄭重,“你們要記住,在血肉橫飛的戰場上,傷員眾多,人手有限,不可能人人得到及時救治。”
“那時,一塊干凈的紗布,一個及時的包扎,就能有效止血,為搶救爭取到最寶貴的時間。它看似尋常,關鍵時刻卻是能從閻王手里搶回性命的東西。”
這套理論最初由李想提出,經孫思邈和林秋反復驗證后,才有了如今的成果。
林秋深信,此物將徹底改變大唐外傷救治的格局。
盡管消毒酒精的問世是劃時代的創舉,但這不起眼的紗布,通樣是外科學發展中不可或缺的一塊重要基石,它讓無數復雜的傷口處理變得更加安全和高效。
……
“府里新換的這批帳幔,觸感似乎與往日的絲羅大不相通。”段嫣然拂過床榻邊垂下的紗帳,目光中帶著一絲好奇,望向李想,“這般瑣事,竟也勞動王爺親自費心。”
以往這些小事,他從不插手,今日的舉動確實反常。
李想含笑不語,引著她的手細細感受那紗帳的紋理:“嫣然,你再仔細看看。我們府里慣用的絲帳,雖華美,卻嬌貴得很,經不起幾次漿洗。而尋常百姓用的麻帳,又過于粗疏。你手上這個,卻是用棉花紡紗織就的。”
他語氣中透著一絲得意:“它兼具了麻帳的價廉和絲帳的細密,卻比絲帳更結實耐用。可以說,是讓帳幔最合適的材料。”
段嫣然冰雪聰明,一點即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