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郎君,蜂巢里的蜂蜜增長速度,比之前快了不少。照這樣下去,用不了多久,我們又能收獲一次蜂蜜了。”
“嗯,棉花蜜確實是個意外之喜。棉花開花之前,先采蜜。”
說話的是觀獅山學院農業系的溫爾,他現在是一名專門研究人工養蜂的人。
據他所知,蜂蜜是從各種花中采集而來。
但他觀察了這么久,才發現,棉花蜜并不是從含苞待放的花骨朵中提煉出來的。
不像其他的花蜜,比如桃花蜜,溫爾注意到,棉花的葉子上有許多與其他葉子不通的大小葉脈。
在棉花的主脈下面,似乎還有一處可以分泌花蜜的地方,蜜蜂可以從這些花蜜中提取蜂蜜。
而且在花瓣的下面,還有一種類似于花蜜的東西,可以讓蜜蜂不需要等著棉花開花。
因此,溫爾得出結論,用棉花養蜂,在開花前,首先從葉脈下面分泌出蜜液,然后從苞葉下面開始分泌花蜜,最后才是棉花自身分泌的花蜜。
這就意味著,在棉花地周圍,至少可以多采集幾個月的蜂蜜,而不是像以前那樣,需要去尋找不通的花,這樣的話,蜂蜜的產量就會大大的增加。
“溫郎君,我聽說明年棉花田還會繼續擴大,如此一來,就算是采完了棉花,蜜蜂們也能采集到不少蜂蜜。”
百姓最為看重的就是鄉土,更何況是貞觀年間。
所以,哪怕溫爾這大半年來拉著幾輛馬車,帶著幾個養蜂人,不停的在朔州周圍奔波,如果真的可以不受苦也能過得很好,沒有人會一直跟著溫爾遷徙的。
“能是能,但過了九月,花蜜就沒了,不利于擴大養殖規模。如果能多開一會,那該多好啊。”
溫爾發現,如果蜜蜂所能采到的花蜜非常少,那么他們必須在蜂房里留下足夠的蜂蜜供蜜蜂食用,否則蜜蜂將大量死亡。
不過這樣一來,蜂蜜的產量就會大幅度下降,這可不是他想要的結果。
只是,這件事,顯然不是一時半刻能夠解決的。
……
杜書和杜芳正在杜家的棉花地里走著。
為了把棉花種好,杜芳大部分時間都呆在了朔州,偶爾回一趟長安。
還好,從朔州通往長安的官道,全部都是水泥路面,縱馬疾馳,也不過五六天的時間。
“郎君,據觀獅山書院諸生預估,這一季的產棉量,應該不會遜色于長安城之外。雖然價格肯定沒有去年那么高,但絕對能賺不少錢。基本上,這一年的棉花賣出去,咱們府上花在這片地上的錢,也都賺回來了。”
杜書感覺自已的未來,又多了幾分期待。
前些年,杜家好像走上了一條不歸路,家道中落。
雖然說底子很厚,但杜書還是有些擔心。
現在看到數萬畝的棉田都能收獲,他的心情頓時好了不少。
“前些日子,燕王府有人賣給棉花脫粒的機子,價錢不低,倒是有不少人買。要不,我們也買幾臺?”
“郎君,這要看咱們要不要自已讓棉布了,如果不自已讓棉布的話,那脫粒就沒意義了,價錢也高不到哪里去。那些買了這機器的人家,都是讓麻布、絲綢、羊毛生意的,想要繞開燕王府,自已讓棉布。”
杜書身為杜家的總管,對于朔州各大家族的情況,自然是知道的一清二楚。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