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么說,現在不能買了?”
杜芳也不是傻子,杜書這是什么意思,他當然知道。
杜家的產業,沒有一個與“衣”有關的,紡織方面的人才自然不多。
而且這脫粒的機器的價格也太高了,而且光脫粒的話,棉花價格也漲不了多少,想要把脫粒機的成本賺回來,還不知道要賣多少。
確實沒什么用。
“郎君,崔家,蕭家,盧家,長孫家,都在朔州建了一家專門生產棉布的作坊。雖然每家每戶都種了不少棉花,可真要說起來,還真不一定能記足作坊的需要。所以,他們肯定要從市場上買棉花,我看,與其建作坊,還不如多買些地,多種些棉花,賺的錢未必比他們少。”
杜家的實力,杜書是知道的。
紡織方面,跟崔家和蕭家沒法比。
不過,如果只是比拼種植的話,那就是看誰更加用心了。
“那行,就按你說的辦吧,回頭你去一趟朔州,看能否再買些地,明年都種上棉花。
杜芳道不象杜荷那樣常常感情用事。
既然種棉花賺的錢和別人脫粒一樣多,干嘛要白費這個功夫?
……
自古以來,蜂蜜都是最好的補品,一直都是貢品。
長安城里住著那么多達官貴人,對蜂蜜的需求量自然也是極高的。
因為在大唐養殖蜂蜜并不受百姓歡迎,所以很多時侯,還是要靠山民自已去采集野蜂蜜,然后再賣給那些收購的商人。
雖說蜂蜜大多都是零星收購,但長安城之中,整個西市也就一家賣蜂蜜的店鋪,其它人根本不敢讓這個生意。
因為這個店鋪,是柴家開的。
當然,各大店鋪的掌柜們,倒不是怕了柴家,而是蜂蜜的產量有限,雖然價格不菲,但是利潤并不足以支撐世家子弟們去爭奪。
柴家一開始還擔心,大量的糖霜會影響蜂蜜的需求量。
結果一點影響都沒有。
就算是最好的白糖,也比不上蜂蜜的味道。
比如糖水什么的,怎么也不可能比得上蜂蜜水。
“郎君,上個月蜂蜜的價格漲了兩成,可銷量卻比上個月好了許多。我打聽了一下,光是那個好利來的蜂蜜面包,就占了我們店里三成的蜂蜜銷量。”
柴家的蜂蜜鋪子里,掌柜的正在向柴令武介紹著最近的情況。
柴令武身為柴家的二郎,又是李世民的乘龍快婿,日子過得那叫一個滋潤。
特別是柴家,因為他的堅持,壟斷了西市的蜂蜜生意,他在家族中的地位,也是水漲船高。
“既然這樣的話,這個月的價格就再漲兩成吧。正所謂物以稀為貴,如今蜂蜜供不應求,價格高一些也很正常。”
“我也是這么想的,這蜂蜜放上幾年都不會變質。還不如把買來的蜂蜜存起來,每天只限賣幾十斤。等下個月的時侯,我們再加價。”
“行,那就按你說的辦。”
……
張小田已經在草原上呆了快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