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政殿上,經過房玄齡、李世民等人的一番討論,終于確定了山南道、江南道的進一步開放計劃。
房玄齡說道:“陛下,突厥人內遷之后,為免夜長夢多,每縣最多只能安置一千人,而且最好不要住在一處,分散開來,這樣就算發生動亂,也不會造成太大的影響。”
李世民又道:“想兒啊,你有什么好的建議嗎?”
“突厥人當然不會種植水稻,微臣建議,從觀獅山書院的農學院中,招募一些學生,讓他們教導突厥人如何種植水稻。”
觀獅山學院成立已有數年,有些學生已步入社會謀生。
長安城一下子容納這么多人,確實很難,但如果放眼整個天下,書院里的這些人,又算得了什么呢?
農學院的學生,可以去縣里指導農業生產,哪怕只是個小官,對工匠之子來說,也是一筆不錯的收入。
醫學院的學生,雖然很難完全畢業,但也可以去各州各縣,當一個赤腳醫生,如果能和農學院或者法學院的學生一樣,在縣衙里任職,那就更好了。
總比村民們自已治療要好吧?
至于格物學院的學生,基本上都已經被燕王府的工坊給消化了。
很多人都可以去學院當老師,暫時沒有太大的工作壓力。
“吏部可以給他們發一份文件,讓他們去州縣推廣水稻,如果表現好,前途不可限量,如果表現不好,那就怪不得別人了。”
這些州縣,大多都是一些下下縣,或者是偏遠地區,否則的話,也不會有這么多的土地供突厥人使用。
但是突厥人都是野蠻人,如果讓他們在這些地方能混口飯吃,那就不用擔心了。
以戶部現在的實力,要解決幾十萬人的伙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也不是什么難事。
反正他們也不需要每年都這么養著,第一年要給點糧食就行了。
等到這些人開墾出來的土地上有了收成,再過幾年,朝廷就可以收回所有的開銷。
“陛下放心,觀獅山書院的學生們,一定會給陛下一個驚喜的。”
知識改變命運,這句話一點都不假。
李想并不擔心書院的學生們會不愿意被分配到州縣。
畢竟,這些學生可不是國子監那種只知道死記硬背的讀書人。
李想對自已的生日并不是很在意,但對李蘭的生日,他卻很重視。
不管是普通人家,還是皇親國戚,女兒的生日,都不會太過隆重。
但這一點,對李想來說,卻并不適用。
“王爺,登州的褚主薄回來了,還帶來了一個人,說是想向王爺介紹一下。”
“這就回來了嗎?”
李想微微一怔,他將登州的事情交給褚遂良打理,按理說,褚遂良應該很忙才對,但沒想到,他竟然會回來。
但李想倒并不擔心有什么大事發生。
如果真的出了什么事,肯定會有人來報告的。
“王爺,我聽說,王爺正在為公主物色一位教書先生,而明日,便是她的生日。而今年登州互助小學來了一位教諭,才學過人,卑職甘拜下風,特來請王爺考一考。”
褚遂良是燕王府的總管,自然知道李想對女兒的疼愛,去年的壽宴上,李蘭在燕王府的地位,已經得到了充分的l現。
他正愁著送什么禮物給公主呢,卻無意中聽到李想要找人給公主講課,頓時想起了互助小學的那個天才少年。
褚遂良自認文采不錯,但跟那人比起來,還是差了一大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