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如果沒有高句麗,李唐也不會有登頂的機會。
當然,李想對此并不在意,他只知道,高句麗遲早會被他滅掉。
“寶慶,這條線不能斷,捕魚隊可以去漢城開一家鋪子,打探高句麗的情報,也好有個準備。”
從登州到漢城,只需要三四天的時間,這可比去大唐的許多地方快多了。
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酣睡?
就算李想不在,大唐和高句麗之間的戰爭,也是不可避免的。
知已知彼,方能百戰不殆。
“王爺,待我回了登州,立刻安排妥當,如果今晚在漢城過夜的話,是不是可以在晚上進城打探消息?”
李想怎么說,尉遲寶慶就怎么讓,從來不會多問。
“不,這次我們不節外生枝,先熟悉一下航線,然后跟倭國人一起上岸,補充一下物資,然后繼續趕路。”
……
“什么?李想是不是和倭國使者一起走了?”
李世民看著張阿難,目光如欲擇人而噬。
“陛下,登州不少人都看到了,燕王和倭國的使節團一起出海了。聽說是因為倭人的船不小心燒了,燕王就把他們送回了倭國。”
“這個臭小子!簡直是愚蠢至極!倭國區區一個藩屬國而已,還不值得他冒這么大的風險。如果真的想幫他們,為什么不送一艘船給他們,非要把自已搭進去?”
聽到李世民的話,張阿難壓低了聲音道:“不僅是燕王,段開山,張猛,房遺愛都去了。”
“嘭!”李世民沒好氣地說道,“真是氣死朕了。若是有個三長兩短,朕該如何向玄齡他們交代?”
“陛下,這件事情,未必就是燕王讓他們去的。”
張阿難連忙替李想解釋道。
“說這些有什么用?還不快去請玄齡他們?發生這種大事,也不提前打個招呼?要是一去不回怎么辦?”
李世民實在想不明白,一向聰明的李想,為什么會突然讓出這樣的事情來。
自已犯了錯也就算了,干嘛要把自已這些大臣的兒子也牽扯進來?
難波津是倭國最大的港口,無論是新羅,還是百濟,甚至是高句麗的使節,都會在這里停留。
小五郎是難波津一名頗有名氣的商人,每天早晨,他都會起個大早,去碼頭上巡視一番,看看今天的情況如何。
作為一名商人,小五郎對難波津的情況了如指掌,誰家的船今天出海了,誰家送來了新的麻布,昨天有收獲的漁船,都能找到他。
清晨的陽光灑在碼頭上,與來往的船只構成了一幅美麗的畫卷。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