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胡氏的親娘死的早,她爹后來又續取了一房。后娘來的時候,便帶著一個女兒。
這女兒嘴甜,能說會道,后來哄著她爹,也改了胡姓,這便是小胡氏。
小胡氏處處掐尖要強,仗著有親娘幫襯事事都想壓胡氏兄妹一頭。好在后娘嫁來后一直沒生孩子,兄妹倆的日子這才不算太難過。
日子磕磕絆絆的過了幾年,到了哥哥要娶妻的時候,繼母卻扣了家中的銀錢,死活不愿給彩禮。
那會兒胡氏的爹還在,對于唯一的兒子,他還是很在意的。見繼室這般不開明,氣得揚要休了她,這才摳出錢來給胡氏的哥哥辦了婚事。
婚后,繼母也一直仗著婆婆的身份,搓磨兒媳婦。
直到了兄嫂成婚的第二年,胡氏的爹死了。
兄妹倆早就積攢了一肚子的怨氣。因此,胡氏的哥哥等他爹的棺材一入土,就雷厲風行奪了管家權當家作主,兄妹倆的日子這才好過起來。
繼母倒是想鬧,思慮再三終究沒敢。
要知道在宗族觀念甚強的古代,她一個帶著拖油瓶,沒生過孩子的繼室,惹惱繼子那是分分種被掃地出門節奏,還是求告無門的那種。
她那繼妹是個厲害的,知道失了靠山,繼兄和繼姐也不待見她們母女。
在老胡氏還沒出嫁時,便想方設法勾搭上了鄰村一個剛死了婆娘的譚姓小地主的兒子。
憑著超強的手段更是先一步出嫁,嫁進譚家作了繼室。
小胡氏雖是繼女,但總歸頂著胡姓,哪有妹妹先姐姐一步出嫁的道理。
因此惹得胡氏族人大罵那對母女無恥。
再后來,小胡嫁到譚家先后生了三兒一女。而老胡氏嫁到蔣家,日子清苦,因此回娘家時沒少受小胡氏的奚落。
直到蔣文淵考上了秀才,小胡氏這才收了輕視的心,厚著臉皮帶了禮物上門。
上門是客,老胡氏再不喜也不好硬打出去。只是不咸不淡的按照習俗給了回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