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人的腳步走過大江南北,走過世界各地。
但不管走到哪里,年節時的桌上,總會保留著這一盤釀豆腐。
早年客家人多住在山區,沒有中原米面充裕。
逢年過節,包不了餃子,索性就拿豆腐代替。
這釀豆腐,比包餃子可方便太多了。
和一般所想的往豆腐里挖洞填肉不一樣,豆腐切好,其實直接用筷子從切面處,把肉餡兒往里一按就行。
用的豆腐也不拘種類,只是內酯豆腐偶爾會酸,一般不用。
唯二的難點,一落在調味上,二便是火工。
肉餡處處都會做,但客家人聚居靠海,這肉餡又別有一番特色。
在基礎的手剁五花肉,保持顆粒感之后。
中原一般會拌生粉增加粘度和嫩滑感。
但講究的客家人,會用魚骨上反復刮揉出的魚膠來充當天然的粘合劑。
再在常見的胡椒,鹽之余,加上曬干夠味的蝦米粉,脆嫩新鮮的魷魚丁。
一并塞入豆腐之后,將有口子的那塊大頭朝下進油鍋。
煎到定型晃一晃,就可以給豆腐上味道了。
鹽和生抽自不會少。
高湯也是從不缺席。
但光有咸鮮,未免單調。
所以這邊豆腐在鍋里煎著,眼看差不多開始金黃發焦了。
唐磊就關了火燜住,同步起了另一個小砂鍋。
鍋底放上干魷魚條兒,洋蔥碎生姜末,炒出香氣后,將豆腐往上頭一翻。
正好換個面兒,也換個口味,繼續煎。
帶肉餡的那一面已經煎出了金棕色的脆殼,散發著濃郁的焦香。
這是純天然碳化反應生出的味道,其勾人程度,遠不是科技上色調味能比。
而沒餡兒的那一面,此刻正被海鮮與湯汁反復煎熬,咕嘟嘟冒著鮮香的泡兒。
等火候到位,撒上一把蔥花上桌時,這盆豆腐已經被煎的通體金黃。
微焦的殼泡過湯汁,正是酥脆而不干硬,吸飽鮮湯不扎嘴。
內里的豆腐又和外頭截然相反,外脆里嫩。
而吃飯的人如果嘴再張大一些,一口咬到了餡兒。
就能嘗到手工肉餡軟嫩和顆粒感并存的妙處。
兼之豬肉的葷香和魚鮮的美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