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品鍋,一層樓,每道食材,都是像蓋房子一樣“壘”上去的。
最底下是最不值錢,卻也最吸味兒的青菜蘑菇和大白蘿卜。
倒數第二,則是黃山老筍干。
這筍干失了鮮脆,卻又經過一輪發酵,香味更加悠長。
放在這里不僅是吸湯,還能吸油。
因為這兩層墊菜之后,就是葷肉的發揮時間了!
一層最樸實無華的五花肉先蓋上。
油豆腐跟著就填在了中間。
鴨肉雞肉往上再壘一層,邊緣再鋪上一圈兒肉圓子。
種種山珍,菌菇筍衣木耳鵪鶉蛋瞅著縫兒往里塞一塞。
最后負責封頂的,卻不是什么大葷大肉。
而是一道金燦燦,香鮮又細嫩的蛋皮餃!
徽州人做這餃子可是講究又利落。
講究的是材料。
蛋皮用鴨蛋黃,更好成型,配合油和水淀粉,滑嫩鮮香。
肉餡兒里要加上香菇和馬蹄,煮多久都有點脆生生的口感,帶著山水間的清甜風味。
利落的則是手法。
老手廚子壓根不用什么不粘鍋攤蛋餅皮,再一一包起來的操作。
直接從鍋里提起大湯勺。
五花肉一抹,借肥油一潤,就在灶上頭燒一燒。
燒熱乎了,舀一勺蛋液澆下去,只需手腕靈性的一抖。
微微凝固的蛋皮就圓乎的攤在勺里了。
這時候只需另一只手拿雙筷子,先夾一團餡兒放上,再把邊緣處一掀一折。
就著還沒凝固的蛋液,幾秒就能折出個金燦燦圓鼓鼓的餃子。
翻翻面兒,煎出兩聲悅耳又帶著香味的“滋啦”。
這就算成了。
不過這么做完,這餃子實際還是生的。
就適合放在壘的滿滿的鍋子上,然后兜頭澆下一鍋香濃的豬骨頭湯!
底下大火猛滾,咕嘟咕嘟燒透蘿卜筍干五花肉。
再轉小火慢燉數個小時,將雞鴨的葷香一并燉進湯里頭。
中間再時不時舀起一勺豬骨頭湯,從上頭慢慢澆淋下去。
把那筍干,豆腐泡兒,蛋餃,全都吸飽湯味兒,融合種種山珍,變得鮮香無比。
最后這一大鍋,連湯帶菜熱騰騰的往桌上一端!
只聽“砰”的一聲敦實的響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