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大莽本就聲如洪鐘,這一番話慷慨激昂,更是擲地有聲。
虎侯卻更加疑惑,雖然他知道唐庸是由金陵守備營入北征軍的,但他一個國公府棄子,何德何能,能讓胡大莽這群金陵兵丁對他死心塌地?
“敢死隊一旦出城,幾無生還的可能,而你勇武異常,再多習些兵書韜略,將來定可成為一代將才,讓你加入敢死隊豈不是大材小用?”
虎侯真心看好胡大莽,犧牲一個唐庸他已經于心不忍,倘若再搭上一員猛將,他可肉疼了!
“虎侯可知我為何投軍?”
胡大莽對虎侯的知遇之恩銘感于心,但主意已定。
虎侯皺了皺眉,問道:“為何投軍?”
胡大莽點點頭,道:“不知道虎侯有沒有聽過兩句詩:愿得此身長報國,何須生入玉門關!”
“我自然是聽過,而且常常用來自省自勵,據說這首詩就出自你們金陵一位才子之手!”
身為軍伍之人,虎侯第一次聽到這首詩的時候就大為贊賞,以至于在覲見圣上的時候也脫口而出。
可是這和胡大莽追隨唐庸參加敢死隊有什么關系呢?
“我胡家世代在金陵城經營屠宰場,整日為幾兩碎銀操勞,聽到匈奴侵犯北境的消息,也不過哀嘆幾聲罷了。”
“我胡大莽本以為會就此庸庸碌碌虛度一世,直到我聽到這兩句詩,當真有振聾發聵之感,當時便決定投軍,愿以一身蠻力抵御外邦仇寇!”
胡大莽回想起金陵詩會的那個午后,恍如隔世。
他哪能想到,一首詩居然改變了他的整個命運,如今他已是朝廷的七品武將了!
虎侯聽到此處,眼底閃過一絲贊嘆,大華朝的脊梁不就是由這些熱血男兒鑄就的嗎?
可是胡大莽還沒提及到唐庸,不過虎侯也不著急,聽他慢慢說。
“可是當我在守備營中見到庸二爺的時候,心中的震撼更甚于當日聽到這首詩!我想不到這樣一個文弱書生,并非只會激揚文字,而是不惜親赴前線,以性命踐行詩中的豪情......”
聽到這,虎侯猛然抬起頭,驚訝道:“你說什么?這詩是唐庸作的?!”
當年唐庸的胡作非為在神京權貴圈可謂人盡皆知,被逐出威國公府后自此銷聲匿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