待到夏清寧趕到時,守衛更是熱情地邀請她前往府縣。
興州的府縣年久失修,破舊不堪,縣令便將夏清寧邀請到自己府上。
這縣令已到知天命的年紀,深知升遷無望,便一門心思努力經營著自己的這一方小天地。
夏清寧時間緊迫,任務繁重,無心寒暄客套,一上來就直奔主題。
“地里種的什么作物?山中村民生活如何?夏季天氣怎樣?山上是否有礦……”
縣令額頭上冒出細密的汗珠,小心翼翼地回答著每一個問題,生怕稍有不慎就得罪了這位郡主。
夏清寧在了解完情況后,不禁連連嘆息。
這里的村子交通閉塞,百姓出行極為不便,本地的物產運不出去,外面的新鮮事物也傳不進來。
她心里清楚,要想富,先修路!
于是,夏清寧下定決心,準備修水泥路。
其實,制作水泥的工藝并不復雜。
在古代,道路主要承受百姓的踩踏以及騾車、馬車的碾壓,負重三四百斤已經是極限。
但第一次修路,必須要好好規劃一番。
夏清寧看著手中的地圖,腦海中逐漸勾勒出大概的路線。
修路時,肯定要先優先考慮五個府縣到黔州主城的方向。
她心中有一個宏偉的設想,將來黔州可以發展成為一個大型的商貿中樞。
五個府縣各有優勢,百姓們可以將貨物運到主城,經過中轉后,再發往不同的府縣。
黔州擁有豐富的物產,沿海城市的各種海鮮水產,還有桑麻、稻米等等,都是得天獨厚的資源。
夏清寧思緒萬千,腦海中不斷構思著黔州的未來。
當然,她沒有忘記邊境士兵的需求。
在來這里前,她派人調查過,在明州有人種植棉花,只是棉花產量極少。
僅能滿足一個府縣、村鎮百姓的穿衣蓋被需求。
棉花喜干燥環境,黔州夏季漫長,雨水相對充沛,適合種植棉花的地方屈指可數。
這是她巡視府城的主要原因之一,她需要深入了解種植棉花的條件。
若有可能,便將棉花種子帶走,嘗試擴大種植范圍。
如果決定修路,就需要征調徭役。
百姓們也要生活,所以只能趕在農閑的十二月到次年四月期間進行。
修路絕非易事,當下就要著手尋找材料、建廠,這樣等到農閑時才有可能動工,時間緊迫,任務艱巨。
不過,眼下最緊要的還是了解黔州的情況,便于日后管理。
夏清寧踏入明州地界,眼前百姓面黃肌瘦的模樣,像一記重錘,狠狠地撞擊著她的心。
此前,她查閱過這里的稅收情況,折子上的數據觸目驚心,每年都有百姓因饑餓而喪生。
記錄顯示,有些地方一畝地的糧食產量竟不足兩石。
若是放在現代,哪怕侍弄莊稼不那么精心,一畝地收個幾百斤糧食也并非難事。
即便不能與現代相提并論,可在京城,一畝地產出兩百斤糧食也是常態。
可這明州,怎么就如此貧瘠呢?
夏清寧又回想起沿途所見的百姓,他們瘦骨嶙峋,身上的衣物破舊不堪,幾乎難以蔽體。
黔州本就炎熱,可在這樣的天氣里他們都沒有合適的衣物遮身。
難以想象到了冬日,他們又該如何熬過那刺骨的嚴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