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康端起面前的茶杯,小小的抿了一口茶,說道:“這第二策嘛,則是將軍回到南直隸之后要做的。方才我問將軍是要做曹操還是要做劉備,便是基于這一個對策。只不過將軍胸懷天下,不謀私利,成某佩服。但是不論怎樣,該做的還是要做,有的事情是跳不過去的。這一個策略便是將軍需要培養一個絕對忠于自己的武將和文士團體,也就是將軍部完全建立成一個具有高度凝聚力的集體。每個人的理想保持一致,有異志者不能存在于我們這個集體當中。”
“軍師說的有道理,軍部的所有人和青弋軍各級軍官都必須是我們的同志,要跟我一樣心懷天下家國。像是現在大明衛所里面的那些個腐竹爛木一個也不能混進我們的隊伍當中。”劉毅說道。成康搖搖頭,“不,將軍,可能你還沒有理解我的意思,我的意思是,雖然你不想做劉備曹操,但是有時候有些環節是不能躍過的,你要暫時成為劉備曹操,以圖后事。雖然你說的對,這些人都應該是我們的同志,但是更重要的是他們要絕對服從將軍,凡事以將軍馬首是瞻。”
“軍師,你這說的不是個人崇拜嗎?那這跟人治有什么區別?”劉毅問道。“將軍,你想改變的不是一個人,不是一座城,而是天下!”成康斬釘截鐵道。劉毅閉上了眼睛,細細咀嚼著成康話中的深意,其實成康說的沒錯,大明的百姓跟后世的百姓不一樣,要想一下子扭轉他們的等級觀念是不可能的,即便是青弋軍內部已經多次強調官兵平等,但是終究不可能做到一視同仁,便若軍餉,當然是位置越高,軍餉越高,如果大家做到絕對平均,那所有人都會失去動力。所以,真正的平等應當是機會均等。而這時候的百姓你跟他們說這些他們哪里能理解,即便是青弋軍的將士受到時代的局限,也不會理解這么深奧的道理。還不如用簡單的方法,也就是所謂的個人崇拜,先建立一個高度凝聚的集體再說。
“好,軍師,那你說說,怎么做?”劉毅問道。“這個也不難,將軍不是在安慶衛大力興辦書院嗎?那就再加上一座,軍部書院,專門培養軍隊所需要的的人才,不論是文官還是武將,只要是進入青弋軍體系,必須經過在書院的學習。將軍親自擔任院長,這樣所有的軍官都是將軍的學生。在大明,門生故吏的重要性還用在下說嗎?”成康回答道。
劉毅一驚,這個想法其實他早就有了,只是沒有合適的時機提出來,畢竟文官沒問題,但是讓武將接受系統性的教育這種想法在明末實在是太過驚世駭俗,而且很多人參軍正是文化課不行,覺得自己身手不錯,要在軍隊里搏個功名。但是他們有所不知的是,從古至今,但凡是著名的將領,幾乎沒有一個是真正意義上的大老粗,基本都是能文能武,即便是文不行,最起碼也能做到識字認字。而如果將資質好的學員們集中起來,進行兵法謀略武藝方面的教導。那不是能成批的生產出大將來。便若民國時期的黃埔軍校一般,給中國培育了很多的軍官人才。劉毅想到此便脫口而出道:“軍師說的是講武堂?”
“講武堂?嗯,這是個好名字,便叫它為講武堂吧,不過還可以改改,講武堂的武氣太重,加一個字,叫講武校堂會不會好一些。將軍就任這個校堂的校長,出來的軍官贊畫都要叫將軍一聲校長。”成康認真的說道。
劉毅臉上的表情有些怪異起來。眼前出現了這樣一幅畫面,他自己穿著一件長袍馬褂進入大帳,然后坐在兩邊的軍將們全部站起來大吼一聲,校長好!這畫風說起來有些不**啊。自己明明是共和國的軍官,怎么,怎么,哎,算了不管了,就這么著吧。
劉毅同意了成康的建議,立刻對成康點頭道:“就按軍師說的辦,說實話,這個想法其實我早已有之,只是不知道如何實施,如今先生提出了這么好的建議,直接采納便是。那第三點呢?”
聽到劉毅發問,成康沉吟了一下,“這第三點嘛,便是要將情報軍的范圍持續擴大,通過這次的遼東戰事難道將軍不覺得我們對于遼東和金國的情報搜集還差上不少嗎?”
劉毅點點頭,成康這一點說的對,情報軍目前從南直隸出發一路布點,目前已經從北直隸往薊鎮在逐步滲透了,遼東這邊的話如果薊鎮的情報軍有余力進行進一步的發展的話應當也可以在一段時間后在錦州和寧遠建立據點。可是關外地區可能就是青弋軍的一個盲點了,怎樣在關外吸取情報這是一個非常難做的事情,畢竟在金國內部,滿蒙漢的百姓還是有很大分別的,如果僅僅是像現在,以什么開酒樓或者鏢局等民間手段來套取情報的話難度很大,最好是能在金兵當中直接安插情報人員,可是這談何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