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52章東晉的葬禮(下)
何謙開始深思起來,封爵南充郡公,食邑四千戶,賞錢三千萬。聽上去似乎不錯,事實上呢這是一個非常大的坑。魏國的王爵爵位雖然沒有晉國多,可是候爵以上卻多達四千余位,至于伯、子、男這些爵位都加上,至少一萬出頭。任何東西只要多了,都是白菜價了。爵位也是一樣的。
何謙其實也知道魏國的一些情況,像爵位這個東西在東晉非常值錢,也有特權,可是在魏國卻僅有一份俸祿。既沒有插手朝政的權力,也不可以影響封邑的政務,完全就是罷設。至于食邑的收入,魏國和晉國其實都差不多。晉國的稅重,但是人均地少,而魏國四千戶所擁有的土地,至少是東晉萬戶自耕農所擁有的田地。咸和五年(330)實行丁賦,一畝三升。三四六年后改行口稅,一口三斛。就是每個人收三石糧食,四千戶按照每戶五人計算,這一年下來就可以收六萬石糧食,每石糧食均價六百錢,每年就可以收三千六百萬錢的稅。當然除了田稅,還有服役,在役法上,東晉規定“男女年十六已上至六十為丁”,這與西晉同。“男年十六亦半裸,年十八正課,六十六免課”。這比西晉役及十三歲以上要輕。特別是關于“其男丁,每歲役不過二十日”,已開**與隋朝規定每年役期之端,二十日與隋同。另有“又率十八人出一運丁役之”的規定。當然也可以不服役,以日二十錢替代。
食邑中的無論是役錢還是稅錢,賦錢,全部收益都歸封爵者。這樣粗略計算下來,一個郡公一年可以得到食邑供奉,四千四百萬錢。可是魏國卻非常坑了。魏國的稅制基本上是采取收入的三十分之一,每年各地都會在監察御史的監護下,進行計算收成,然而根據收成進行抽成。百姓收三十石,官府取其一。由于魏國分田畝數比東晉要多,百姓收入自然會多,這四千戶人家,基本上平均可以收入六十或七十石糧食,甚至比東晉征收的糧食更多,風調雨順,就可以收至少八萬石糧食。收入在四千多萬錢左右。
但是這四千多萬錢卻不是食邑個人所擁有,**財政雖然不抽這些稅,但是卻會讓地方官府按照需要開支,如果修橋鋪路、辦學費用等等。這些稅款,基本勉強保住地方官府收支,至于余額,基本上不用想了。如果當地地方官敢給食邑個人預留稅款,那么這個官員在考評的時候絕對是差評,升官不用想,不是去西北吃沙子,就會發配到遼東堆雪人。所以魏國的勛貴們,基本上只有一個爵位俸祿。
對于何謙來說,一個公爵只是名義上好聽一些,事實上他并不能獲得多少好處。至于在食邑內安插自己的部曲,那也不可能,全國上下無數御史和官都盯著各勛貴的封地,一旦這么做圖謀不軌的帽子就會蓋上來。有罪沒罪,慢慢審查吧。
至于部隊改編,魏國是采取非常嚴厲的軍政分離,將士分離。每一名士兵都會在銀行開一個戶頭,軍餉發放都是直接到帳。將領根本沒有插手的機會,自然談不上如何籠絡將士。而且士兵委員會雖然不會干擾將領的具體指揮工作,可是一旦徇私舞弊,拒絕執行軍令,或者投降、叛亂什么的,那些士兵委員會的成員就會在第一時間奪權,抓住和直接殺掉叛將。可以說一旦何家軍接受魏國的改編,何家軍就不會再姓何了,而是徹底姓魏,忠于冉氏了。
這是何謙不能接受的,至于成為一州刺史,掌握民政之權,何謙可是清楚的知道自己的能奈,讓他帶兵打仗,他雖然不算是一流名將,至少也算中上之資,可是治理地方,卻是完全沒有經驗了。
劉召自然清楚何謙想要什么,何謙雖然沒有稱霸的野心,可是卻有割據一方的心思。何謙最理想的就是表面上效忠魏國,在自己的地盤上事實獨立,軍事最多向**報備,而財政最多向春秋時期一樣,定期繳納一定的稅賦。
然而這個條件,對于一心想加強**集權,統一天下的冉明來說,自然是不會接受的。冉明早已經皇家特衛明確的指示,這種投降條件不能答應。劉召道:“天下雖大,都是大魏必得之地,不會讓人。”說這句話的時候何謙已經準備端茶送客了。但是劉召下一句但是卻是讓何謙停了下來。
“晉國原二十一州,大魏是必得之地,這二十一州之內自然不行。但是這卻不代表其他地方不行啊?”劉召道:“何帥麾下將士不少,三萬五千將士需要吃飯,地方小了養不起,不知道越裳能不能容納何帥麾下將士就食?”
聽到這話何謙腦袋快速運轉著。越裳也是百越的一支,擁有“金齒”、“銀齒”、“黑齒”、白衣”、“白夷”、“擺夷”等稱號,當然最主要是越裳國是寧州最不安定因素之一。周仲孫的部曲主要職責就是彈壓越裳一國。
當時,冉明雖然不清楚越裳是哪一個國家,可以看了地圖之后,突然發現這個越裳國建立在緬甸緬中省內比都,區域大體就是緬甸撣邦中南部和緬中省大部。主體民族應該后世撣族的祖先。
這個民族非常好斗,也最不安份。他們時降時叛,漢族官員不懂當地民族語,不熟悉當地民族文化,難于溝通,往往產生誤解。同時,這些部族又被特殊的地理因素分割在不同的閉塞地帶。最終在南**時期了奴隸制的部落聯盟越裳。當然這個越裳此時還不算是國家,只是一個統一語系的部落聯盟,部落聯盟內也爭戰不休。
在這個時代,冉明的目的是盡可能的拓展華夏民族的生存空間,東南亞不說了,冉明勢在必得,至于整個中南半島,冉明更看重的還是后世的緬甸。緬甸不僅擁有出海口和天然良港,有了緬甸,就可以把印度洋控制為魏國的內湖。
要看中國歷史其實也很容易發現,在三國之前,中國所謂的核心地帶,也其實就是黃河流域和江淮流域,對于長江之南,幾乎沒有什么有效的控制。可是孫堅在江東崛起,他們孫氏數代經營,把百越殺得七零八落,有效的融合了百越諸蠻,把漢化深入地方。而趙佗,把嶺南納入中華傳統勢力圈,自然也功不可沒。
所以在統一之戰,那些有割據之心的軍閥,冉明也不打算斬盡殺絕,而是準備利用他們繼續開拓疆土。如果何謙愿意放棄部分權力,消除自立之心,冉明少不得會給他一個軍的編制,即使改制后,也至少是一個中將軍長。然而何謙卻選擇繼續割據,那么就容不得他了。如果愿意接受冉明的安排,率部進駐越裳,冉明固然會在后面給他一定的器械和糧食的支持。
冉明采取曲線的形式擴張,其實是有他的理由的。人都是自私的,秦軍征南大軍在嶺南其實最開始非常苦逼,雖然秦軍戰斗力強悍,但是非戰斗減員非常嚴重。隨著秦朝失去對征南軍團的控制,趙佗上位,就有了自立之心。所以加速與土著民族的融合,把嶺南土著民族融合在一起了。當然孫氏也是如此。人只有在自己關系著自己利益時,才會盡心盡力。當何謙為了控制越裳,肯定會融合越裳土著諸族,等完成民族融合,回歸也就水到渠成了。
“只要何帥效忠魏國,除了二十一州之外,其他地方都好說。不知何帥對大魏鎮南王這個職位如何看?”
“封王,如果是鎮南王?”聽了這話何謙內心里不激動那是假的,在這個世界上又有幾人可以稱孤道寡?這個聽起來誘惑不小,事實上卻不是那么好做的。光越裳的土著人口足足有數十萬人,這些如同**一般的土著,盡管戰斗力不強,可是正應了那句話,癩蛤蟆爬腳面,它咬不死你能惡心死你。
首先如今的越裳名義上歸寧州管轄,但是大部分處于土著部落控制之下,西部的孟卯部落控制下,自己要想掌控越裳,,就得從土著軍手里搶過來,可是那土著會肯把越裳拱手相讓嗎?絕對不可能。到時候后邊的魏軍就能夠笑看自己和土著拼死拼活了。
而且退一步說,就算自己拿下了越裳,但是等魏軍徹底拿下寧州之后,接下來肯定是要繼續南下,魏軍除了要進攻廣州和交州,瓊州外,他們會不會進入越裳?如果要進入越裳到時候自己豈不是又會和現在一樣,陷入兩邊為難的境界。
或許是看出了何謙的顧慮,劉召當既拿出了丹書鐵卷。這個丹書鐵卷當然不是鐵牌,而是指用朱砂寫成的盟約材料,鐵意味著永不改變。
丹書鐵券:皇帝與大臣之間訂立誓約的書面材料。(簡稱“鐵券”,民間俗稱“免死牌”),是封建帝王頒發給功臣、重臣的一種帶有獎賞和盟約性質的憑證,類似于現代普遍流行的勛章獎章,只不過其形制稍有不同,內涵較為寬泛。但從其源流、功能、性質等進行考查,可以認為"鐵券"是勛章的雛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