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國沒有謝安,說不定還會出現什么樣的變態牛人,或許可以以一已之力扭轉整個局勢。
事實上冉明猜測的不錯,謝安不可能在晉國出現了,也不可能像歷史那樣給晉國力挽狂瀾,不過晉國還是出現了一個新人才,那就是蘭陵蕭氏的蕭樂子。
早年魏國向晉國宣戰之時,蕭樂子就向司馬聃出了一個主意,那就是向魏國滲透。魏晉兩國的邊境長達數千里的邊境線上,自從兩國宣戰,處于戰爭狀態時,都會有晉國百姓拖家帶口向魏國逃亡。
這些百姓大部分都是真正的百姓,可是卻有部分是司馬聃的禁衛軍將士,混進其中。汝陰郡相城,也就是后世的淮北,這里原本是征南軍的駐地。不過此時隨著戰爭的臨近,這里卻成了流民的聚集地。
圍繞著相城,蕭縣、豐縣等十幾個城,建立了無數個流民安置地點。冉明明旨下發邊境各城,不得拒絕流民過境,對于缺衣少食的流民,必須皆盡全力救濟。
從晉國逃難過來的百姓,在官吏們帶領下忙著建立營房,修治道路,開墾農田,興修水利等。雖然很多人仍是衣衫襤褸,但他們臉上帶著笑容,對未來充滿希望,與晉國各地的百姓的麻木大不相同。
常年的災害,兵荒馬亂下,沉重的負擔讓百姓不堪重負。晉國很多地方不說千里無人煙,百里無人煙也是正常,往日一個個興旺的城鎮廢棄。但魏國卻不相同,似乎見縫插針,只要適合生存耕種的地方,各樣房屋便拔地而起,形成一個個大小屯堡。
興建屯堡,需要大量木料石料,大量貨物。圍繞這些屯堡周邊,各樣商鋪作坊也在興建,忙忙碌碌皆是運糧運貨的商人,可以想象,以后這些地方,都將形成繁盛的村鎮。
伐木廠,采石場,還有各樣廠礦,畜廠也隨處可見,到處可見招工的商人士紳。似乎一夜之見,整個魏國都進入大規模建設浪潮。加上大量的人口聚集,來來往往的商賈,一個字:“興盛!”兩個字:“人氣!”
如果平時,想種地的百姓就給他們土地種,想做的工就給他們工作做,反正盡可能的滿足他們的條件。但是現在卻不同了,相山一下子涌進了數十萬百姓,其中老弱居多,這些人做工肯定不行,年紀太大了,學技術都學不了了,勉強可以種地。
在古代生產力非常低,一戶百姓要想養活自己需要至少六十畝旱田,魏國的授田法規定丁男授田百畝,丁女六十畝。除去士族和貴族占據的土地,一個縣內能擁有百萬畝良田,也僅僅安置萬余戶百姓。作為魏國經濟最發達的東部地區,這里的荒地開墾力度很大,大規模的墾荒已經不可能了。
相城的官吏盡管也非常盡心,可是他們也感覺頭大。每天都是成千上萬的百姓越境而來,這些餓瘋了的百姓,過來就跪在地上求吃的求喝的,錢糧和各種物資開支非常大,郡庫和幾個常平倉很快就見底了。
面對數十萬快要餓瘋了的百姓,這些官吏非常有經驗,知道如果出了差池,他們就像干柴一樣,一點就著。這個時代的百姓可不像明清一樣,被收拾成了綿羊,他們可是餓極了就敢玩命的狠人。
這不,相城的糧食快要見底了。太守溫輝趕緊去見征南將軍石越,請求他的援助。
古代官職大多重疊,和現代其實也是一樣的,如果同樣的級別,入沒有入常區別是很大的。同樣的級別,職務不同,區別也是非常大的。
郡太守和州刺史其實都是一個級別,通常情況下都是正四品。征南將軍屬于四征將軍,算是正二品武官。按說一個四品的太守不敢在堂堂二品武官面前擺譜。可是溫輝出身太原溫氏,頭上也有一個侍御史的頭銜。這個侍御史也是二品官,偏偏侍御史又可以隨時彈劾大小官員。
這下,溫輝不僅敢跟石越擺譜,而且他的架子也很大。溫輝見了石越,捏著嗓子傲慢的道:“奉圣諭,本太守需要不惜一切代價接濟流民,如今郡所有府庫皆見底了,需要請征南將軍調配一批糧食,用于接濟流民!”
聽了溫輝的話,石越有點悅。暗付道:“好你個溫太守,你也好不知趣,也不看看這是什么時候了,大戰再既,居然跑到這里要糧。”
其實,石越手中的糧食還有很多,足夠征南軍全體將士食用七個月以上,臨時分給溫輝一些沒有什么,只是石越惱了溫輝的態度。如果溫輝可以好好語的說,石越分給溫輝幾千石或許幾萬石糧食也不是不可能。
石越是降將沒錯,可是自從他降了十二年,早已自己在心中把自己當成了魏臣,再也沒有內心的隔閡了。況且他也成了征南將軍,屬于魏國有名有號大將軍了。何況大戰在既,不是太平時候,這個時候可是武貴文賤。
石越也打著官腔,緩緩的道:“溫使君贖罪則個,越很想幫助溫使君,只是大戰在既,軍中糧食不能輕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