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5章家國天下
山北村是魯陽西南四十里處的一個村落,因地北堯山之北而得名。因為村里大部分人都姓周,又名周莊。周莊是一個擁有八百多戶,兩千多人的村子,這樣的村落,即使在后世也能稱為大村。
由于周莊地理位置太偏遠,而且又遠離官道,山道崎嶇,倒沒有經歷什么戰火侵擾。因為獲得了罕見的太平,周莊和魏國大部分村莊都不一樣,這里不是地多人少,而是人多地少。這是一個典型的封建內給村落,村民過著男耕女織的生活。
按說冉閔看到這樣的村落應該高興,可是事實上這個村落卻非常貧困。整個村落兩千多號人,只擁四千多畝薄田。如果是后世的農業產量,這四千多畝地應該養活兩千多號人不成問題。關鍵是這是古代,不僅沒有化肥,而且種子也是劣種,即使風調雨順,村民也要挖些野菜,再進山砍柴、打些獵物、甚至把自己織布換成糧食,這樣才能混一個溫飽。
“一夫五口治百畝之田”這是自先春傳下來的傳統。因為生產力低下,古代統治者認為,一家人要種一百畝才能過正常的幸福生活。當然這一百畝田是指在除去稅務、捐了徭役之后。可是周莊的人均田地只有兩畝,遠遠低于正常水平。
可是由于魏國大量開采煤炭,所以村民砍的柴就沒有人燒了,雪上加霜的是,村民所織得的粗麻布,受到了規模工業化紡織品的沖擊,他們辛苦織出來的粗布,即使再便宜也沒有要,賣不出去。
不少人家為了生計,只得賣兒賣女。所以在進村子的時候,冉閔就看到幾家婦人穿著破破爛爛的衣服,哭哭啼啼的去山外賣兒女。這讓自喻英明天子的冉閔受不了了。冉閔對冉明道:“朕若是在深宮,何以見至如此凄慘之景。”
冉明也想不通啊,魏國在任城郡也沒有聽說有什么天災。按說,這里應該不至于出現這種情況?何況這時剛剛收入之后,應該不會出現這種情況,偏偏這種情況還是出現了。當冉閔等人的車輛行至村口的十字路口時,冉明看到一個白發蒼蒼的老翁帶著兩個垂辮的童子在錮桶。
冉明就跳下馬車,冉明上前躬身施禮道:“敢問老丈,今年高壽?”
漢朝開國初期,劉邦要求蕭何定下的漢律,老人擁有特權,六十歲以上見官不拜,八十歲以上,見了皇帝都不用跪拜。無論曹魏時期也好,晉朝也罷,漢律中的尊老條款都保留了下來。
所以越是老人,見到冉明行禮也是大大方方的接受。老漢笑呵呵的**兩個童子道:“老漢六十有七了。”
冉明蹲下身子,道:“老人家身體倒還硬郎啊。”
老漢看著冉明身后的車輛和隨從,以及大量的貨物,不解的道:“你這后生,為何到周莊?”
“晚生隨家父販運一些貨物,賺點吃食。”冉明指著冉閔道:“那是家父。”
老丈看著冉閔不怒而威的樣子,特別是金奴和鐵奴,這三位都是殺氣騰騰,非常害怕,接著兩個童子,就要走。冉明笑呵呵的拉著老翁的手道:“老丈莫怕,我們不是壞人。家父早年從軍,傷殘之后便退出行伍。”
老漢聽了這話,又道:“敢問是哪朝軍爺?”
冉閔這時上前道:“今上大魏王師。”
聽到冉閔的話,老丈的臉這才緩和了下來。
冉明突然聽到兩個童子肚子居然咕咕叫了,知道孩子餓了。就讓人拿來兩張油餅。老丈道:“后生,小老兒可沒有錢。”
“不用錢,不用錢。”冉明笑道:“小孩子正是長身體的時候,千萬餓不得。”
老漢推辭,冉明道:“老人家好手藝,這桶做得真結實,不如賣給我如何。”
聽到這話,老漢這才接受冉明的饋贈。老漢道:“這桶一只三十錢。”
冉明聽了這話目瞪口呆,他可不是兩手不沾陽春水的人,冉明盡管沒有采買過桶,但是也知道一只木桶雖然簡單,可是制作工時卻很長,像木材都是采下來濕的時候壓固定型,經過拋光、打磨,這都是全手工制作的,然后再刷上桐油陰干,即使再便宜也會不止三十錢。
看到冉明遲疑,老漢趕緊道:“若是后生感覺三十錢太貴,那就二十五錢,不能再少了。”
冉明道:“不是太貴,而是太便宜了啊。這樣吧,五十錢一個,你給我做一百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