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6章坦誠
魚餌的作用,就是為了釣魚。當魚兒已經確定不會上鉤之后,那么魚餌也沒有了存在的必要。冉閔縱容冉智,可能冉明都沒有猜測到冉閔的真正用意。冉智就是那個冉閔手中可憐的魚餌,用來釣魚的魚餌。
當冉閔發現,士族門閥比他想象的更加狡猾。對于那些士族門閥,冉閔也不可能不教而誅。謀反是最合適的借口,在這個大義的名份,就算殺得人頭滾滾,也保證沒有人敢說什么。冉閔就是想借著冉智,把那些門閥牽扯起來,他密令各地駐軍坐視冉智為所欲為,其實就是為了加強對方上的管制,必要的時候,冉閔就會動用這些軍隊,**那些士族門閥可能的叛亂。
但是冉閔很失望,各地反饋過來的消息,不約而同的顯示出,只要是參與冉智政變的士族子弟,都被家族逐出家門,開革宗籍。
“這些老狐貍啊!”冉閔不由得長嘆起來。冉閔是無論如何沒有想到,這些士族門閥會如此決絕,如此狠辣。冉閔當初給冉智選擇的東宮屬官,都是各大家族中嫡系子弟中的佼佼者,這些士族倒一點都不遲疑,居然說舍得就舍得。
既然釣不到士族門閥這條大魚,冉閔就期待晉國有更加出彩的表現。結果更加失望,晉國不僅沒有趁機支援冉智,擴大魏國內斗規模。至于桓溫倒是派出了他的幼弟桓沖親自抵達鄴城,不過這讓冉閔看不上眼。桓沖不過是只身前來鄴城,至于許諾的給冉智的援軍。
“天聾地啞”也弄清楚了,不過是區區五千兵馬,而且還不是西府軍的精銳部隊,而是荊州軍。荊州軍自古以來都不是出精兵強將的地方,五千人馬,硬是讓桓沖弄出了兩萬人馬的聲勢,與其說支援冉智,不如說是為他搖旗吶喊。
在士族和晉國這兩條大魚都不上鉤之后,冉閔自然也沒有玩下去了心思。當冉閔想要結束這個內亂時,事情又超出了他的意外。鄴城皇宮宣政殿,蔣干居然被一杯茶迷翻,空有一身武力無處施展,結果被裴弼用繩子捆綁起來。然后點燃了紗幔。
冬天本來就是天氣干燥,容易引起火災,更何況宣政殿的主體建筑還是以木材為主,再潑上燈油,自然一發不可收拾。
宣政殿那場大火燒得莫名奇妙,但是效果卻非常顯著。冉智、裴弼還有蔣干都葬身火海,和他們一起陪葬的還有三十幾個宦官和宮娥。
整個宣政殿雖然撲救及時,然而整個宮殿都是燒過燈油的,即使熄滅的大火,這個宣政殿也完全報廢了,只留一座基臺。
蔣干部的軍士失去了蔣干這個主心骨,也失去了他們效忠的對象冉智,自然而然,選擇了投降。鄴城各個被沙石封堵上的城門也依次打開,鄴城文武百官也都出城迎接冉閔復位。
冉閔望著神情忐忑的文武眾臣,腦袋里卻是想著冉智的面容。冉智居然死了。接到這個消息,冉閔怎么也不敢相信。冉智聯合慕容垂暗殺他時,冉閔并沒有生氣。
石虎收養了冉瞻,在石虎的影響下,冉閔身上或多或少沾染了胡人習氣。以子弒父在漢人的傳統禮法中,這是十惡不赦的重罪,也是慘無人性的何現。可是在胡人眼中,這都是非常普通的事情。在任何一個游牧民族的部落權力交接中,其實都是伴隨著血腥。當一個首領年紀老了,雄風不再時,將會出現一個更加年輕,更加勇武的人來爭奪首領的權力。這和血統無頭,只和能力有關。在冉閔的理解中,這是冉智急著上位。這是一頭小馬駒,想要掙脫冉閔的束縛,想要無拘無束的奔跑。
冉智派出劉科、蔣干逼迫他時,他也沒有生氣。
如今冉閔開創了這些基業,自然會交給一個有能力的兒子手中,否則就會像劉淵選擇的太子劉和一樣,被劉聰干掉。又或者石勒選擇的太子石弘一樣,被石勒干掉。一個沒有能力的兒子注定是別人的獵物。當冉智不遺余力向冉閔伸手,搶奪權力時,冉閔不僅沒有絕望,反而欣慰。
在這個世界上,敢向他下手的人,要么是瘋子、要么就是天才。其實瘋子和天才并沒有明顯的界限。成功了,那就是天才,失敗了就是瘋子。真理只掌握在少數手中。
因為成長環境不同,所以冉閔的思維方式不同。冉明自以為高明的爭既不爭,不爭既爭政治智慧,在冉閔眼中,其實非常可笑。
如果遇到危險,漢人通常都是青壯頂在最前面,婦孺次之,老弱是最寶貴的。尊老愛幼就是漢人的傳統美德。可是胡人可這樣,如果糧食不夠,分到食物最多的,反而是青壯。婦孺次之,老弱都會被丟棄。站在漢人的立場上,胡人的這種做法,無疑就是禽獸行為。可是胡人也在笑話漢人迂腐,青壯都死光了,老弱一樣也活不下去。區別只是早一會兒,晚一會兒而已。只有青壯和婦孺,只有他們才有能力延續未來,創造希望。
可是站在胡人的立場上,就算是那些被拋棄的老弱,他們同樣不會有任何怨。對和錯其實并沒有一個統一的標準,就像權力交接這種事情,在胡人的觀念中,這就是弱肉強食,這就是強者為尊。就像是后世那一句非常著名的格,不管白貓還是黑貓,抓到耗子就是好貓。
作為同樣的兒子,冉閔其實并沒有太過偏愛某一人。冉閔就算知道冉明才有能力,如果他竟爭不過冉智,冉閔仍會坐視冉明被冉智干掉。
雖然說出來殘忍,這卻是最符合這個時代的生存法則。現在冉智死了,他反而有點傷感。原本鄴城其實他還留下了很多暗手,包括冉智借慕容厲之手,**眾臣時,冉閔如果當時想出手制止,冉閔其實也有能力。冉氏乞活軍,也是冉閔的根本力量。這個力量的交接,只有一點,冉閔如果死了,他們才會自動把忠誠轉嫁給冉智。冉閔活著,他們是不會效忠冉智的。
如果不是冉閔有意為之,劉科當時就無法調動軍隊,更別說威逼冉閔了。可是冉閔卻一直做視著冉智行為。
冉智現在死了,只剩一個冉明,現在冉裕、冉操、冉睿的年紀太小,還看不出什么。就是冉明那個性子,守得住這個江山嗎?不過冉明還很年輕,可塑性強,冉閔有信心把冉明,調教成一個合格的接班人。
帶著這樣矛盾的心情,冉閔進入了鄴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