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鶴對此只是笑了笑說道:“這次和本官一起入陜的,還有工部的兩位水利工程師,和一只測量隊伍。
本官對于水利事務并不怎么了解,因此各位可以把自己的方案交給他們進行審核,如果各位的方案可行,那么就會被邀請參與制定水利設計方案…”
楊鶴這位新任陜西巡撫的作為,讓原本因為旱情嚴重而不斷惡化的社會治安,終于開始穩定了下來。
一些原本打算出門逃荒的災民,決定再等上一段時間,看看官府所謂的組織自救是個什么情況。而已經逃離家園的流民,開始聽從地方官府的命令,在往巡撫指定的地區集結去了。
流民抱著被救濟的希望,開始有序而固定的向幾個地區集結。在這些地區,巡撫衙門派出的官吏,把流民按照府、縣、鄉、里的籍貫進行了編組和聚集。
如此一來,原本散亂而無序的流民隊伍,變成了一個較為秩序的社會。原本在流民中和流民經過地區不斷出現的惡性案件,開始大幅度的減少了。
乘著這個機會,在楊鶴的指示下,王國興把軍營中的士兵大部分調出了西安城,去維持西安附近幾處流民點的治安工作,終于消除了士兵兵變的可能性。
當這些流民組織起來之后,不管是在人群防疫和社會秩序的穩定上,都大大降低了地方官府的負擔。
但是也有一些腦子比較靈活的官員士紳,對這些被組織起來的流民,感到憂心忡忡。
之前流民分散在整個關中平原時,雖然地方的治安會急劇下降,但是流民畢竟是流民,沒有組織起來的數百上千流民,只要一小隊官兵就能隨意的驅趕。
但是當這些流民按照楊鶴的意見組織起來之后,不僅每一處流民安置營地的數量超過了數千,且他們也不再是一團散沙,在官府的幫助下都推舉出了自己的領頭人。
這樣的形式,已經接近于軍隊了。也許比不上明軍,但是對于一些只有捕快的小縣城來說,這是無法抵御的一只大軍。
他們現在能夠聽從官府的命令,完全是因為楊鶴還能從外地調來糧食,但如果糧食調不進陜西的話,這只官府自己組織起來的流民大軍,就會爆發出比之前更大的破壞力。
在這種擔憂之下,愿意配合巡撫衙門,早點把身邊的流民大營拆除的士紳們,開始慢慢變多了。
當張獻忠護送著信使踏入關中平原之后,頓時發覺路上的流民開始減少了。他們越是接近西安城,路上看到的景象反而變得更為平和了起來。
他下意識的覺得,這次的任務看起來似乎并沒有什么陷阱,難道石范是在向他示好。
張獻忠帶著百思不得其解的念頭進入了西安城,向鎮守太監府交卸了任務。
一隊人在鎮守太監府內美美的吃上了一頓后,張獻忠就準備帶著自己的部屬前往西安兵營報道,然后打算盡早返回榆林去。
不過他很快就被一名仆役叫住了,說是府內現在主事的錦衣百戶請他一見。
原本已經放松下來的張獻忠頓時警惕了起來,他少時也是讀過幾天書的,水滸傳也還是翻過的,這林沖誤闖白虎節堂的故事還是曉得的。
張獻忠磨磨蹭蹭的跟著仆役進了內院,但是寸步不敢離開仆役的身后。他的警惕顯然是多余的,在花廳內錦衣百戶林遠榮問了他一些過往經歷之后,向他開口說道。
“龐公公的信里說,你和你的部屬到了西安之后就服從于我的命令,你清楚嗎?”
張獻忠頓時有些吃驚,不過他很快就反應了過來,像這樣的人員調動,由不得他自己同不同意。原來石范讓自己出差,是想把他踢出榆林衛啊。
張獻忠腦子里還在思考的時候,口中卻已經回道:“既然龐公公有令,那么全憑百戶大人吩咐。”
林遠榮對著他點了點頭,龐公公居然不肯回來,不過這也等于消除西安兵變的功勞被自己一個人得了。
而龐公公派回來的一隊人手,倒是彌補了錦衣衛人手不足的問題。
“既然你愿意替錦衣衛辦事,那么你們這隊人就不必再去軍營報道了。我會告訴王總兵,今后你們就是我錦衣衛陜西分部的人了。
一會我會讓人安排你們的住所,你還是他們的總旗,有沒有問題?”
張獻忠雖然授命帶領這只隊伍,但是他只是一個小旗而已,既然林遠榮誤會了,給他提拔了一級,他自然是樂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