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由檢看到原本支持自己的內閣成員們,又變得有所猶豫的時候,立刻說道:“想要保證西南各省土司對大明的忠誠,朕以為光靠提防和猜忌是無濟于事的。
我們越是提防他們,就越會提醒他們覺得和我們漢人之間是有差異。想要讓西南諸土司完全融入大明,朕以為軍事、政治、文化三種手段都要用上,三者缺一都可能讓這些土司無法融入大明。”
“陛下所的軍事、政治、文化三種手段,究竟是為何?”黃立極眨了眨混濁的眼睛,試探的問道。
“朕有這么一個認知,一切事物的變化都是在內因和外因的共同作用下發生的。內因是事物發展變化的根源,而外因則是促成內因發展變化的重要條件。
比如一顆種子的發芽,只有合適的溫度和水分,一顆種子才會出現變化,發芽成為一株植物。這是自然界的普遍規律,朕以為也適用于政治事務。
想要讓西南諸土司的人民認同自己是大明百姓的一員,首先這些土司之中就必須先要有對華夏文化的認同感,其次是培養他們對于大明這個國家的忠誠。這是促成西南諸土司改土歸流的內應。
其次,朝廷必須要有對于這些土司壓倒性的軍事力量,以威懾那些異心的土司首領,或是企圖想要**的野心家。
之后,在政治上面,朝廷必須要割裂各土司部落之間的關系,避免這些土司部落聯合起來反對朝廷的統治。
最后,我們不能僅僅把目光放在這些土司部落的上層人物,還要真正的去同這些土司部落的中層、底層民眾去接觸。
孟子說過,民為貴,君為輕。只要各土司部落的中、下層百姓同朝廷一條心,那么即便是幾個土司首領想要反叛朝廷,也掀不起什么大風浪起來。
保持強大的軍事壓力,以政治手段進行分化,再積極傳播文化教育,那么朝廷就能一個部落、一個部落的,把他們變成真正的大明百姓。”
崇禎提出的改土歸流主張,本質上同文官集團們的理念并沒有什么區別。但是崇禎所提出的保持外部壓力,促使土司部族內部發生變革的方式,卻相當的令人耳目一新。
從大明開國以來,歷代的皇帝和文官就一直推進著,把西南諸省的宣撫司納入到流官體系之中。
但是雖然文官們秉持著這個理念,卻沒有形成真正有效的,對西南各土司的改土歸流工作。
基本上每一代文官都有自己的改土歸流設想,有些人喜歡動用軍事,有些人寄希望于教化,還有些人則想要通過收買小土司的背叛。
正因為沒有一以貫之的工作方式,所以西南改土歸流的效果總是發生反復。
不過憑借著大明強大的軍事力量和人口優勢,西南諸土司終于被迫放棄了富饒的平原地帶,退回了深山老林之中。
朝廷在西南地區的統治范圍是擴大了,但是各土司民眾同后遷移而來的漢民之間的矛盾,卻變得激烈起來了。
到了崇禎登基的時候,衰落下去的明朝,終于激發起了這些西南土司首領的野心。奢安之亂正是西南土司對于2百多年來明朝在西南各省實施改土歸流政策的反擊。
只不過西南叛亂土司無法同東北建州女真比較的是,西南各土司之間矛盾重重,沒有出現一個統一西南各土司的領袖人物。且這些土司占據的土地,都以山林為主,只有少部分的平地,無法積攢起大量的軍資。
最后則是,從宋代開始的土司制度,雖然保證了土司首領對于領地的控制權力,并可以借此抵御**朝廷的直接統治。
但是這種土司制度也同樣束縛住了這些土司首領,把西南各土司聯合起來,形成一個獨立的割據政權。
對于西南土司制度的弊端,朝廷中的大臣們看的很清楚。因此雖然當初奢崇明叛亂聲勢浩大,但是內閣從來沒有派出過一個重臣去坐鎮西南平叛,而是一直把注意力放在了東北。
雖然四川、貴州距離大明的財賦根本重地并不遠,沿著長江而下就是湖廣和江西之地了。但是朝廷派出的援軍,也只是陜西的一路軍隊而已。
崇禎提出的解決朝廷同西南諸土司之間矛盾的新政策,讓黃立極看到了,平息奢安之亂,同徹底解決西南土司不時叛亂的麻煩。
黃立極思考了半天,還是出聲贊成了關于崇禎對于西南諸土司的新政策,但是對于西南都督府他還是保持著憂慮。
“陛下,西南都督府統管兩省軍隊,現在讓一介武將主持,老臣認為還是不妥。就算秦良玉對朝廷忠誠可靠,但是陛下還是需要提防軍中出現藩鎮的苗頭。
且四川、貴州都是山高林密之地,又是交通不便之地。若是軍中出現藩鎮,只要封鎖入川之道,就能盤踞川貴自成一國。昔日漢高祖、劉備等莫不如此,因此臣希望陛下三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