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邊鎮的錢糧管理方式,實在是過于復雜和混亂了。**民解的運輸方式,路上損耗過大,百姓的負擔也過重。
而且在各地錢糧沒有運送到邊鎮倉庫之前,不管是朝廷還是邊鎮管理錢糧的官員,都不知道有沒有糧餉可以發放給邊軍士兵。而且因為各縣繳納的稅收不一,勢必會造成有的軍隊發完糧餉還有余,有些軍隊卻領不到糧餉的問題。
所以朕認為不管是田賦征收,還是軍隊糧餉發放,都必須進行改革。”
朱由檢的聲音并不響亮,但是內閣和六部的大臣們,心理卻突然糾結了一下。
大明的財政賦稅制度,就像是注入沼澤的無數支河流,然后又以無數分支河流的方式從沼澤內流出來。
就算是最為精明的大明戶部官員,也無法弄清楚大明賦稅的征收和流動方式。
百多年來,一代代戶部官員的加加減減,早就把大明的賦稅體系,變成了一個龐大而繁雜的迷宮。
對于戶部的官員們來說,能夠維持住這個體系,就已經是最大的成就了。
改動這個復雜的賦稅體系,也許只是想想,都會讓人頭皮發麻吧。
郭允厚張了張嘴,不知道要如何勸說崇禎不要輕舉妄動,朱由檢已經開口繼續說下去了。
“朕以為各省應當建立一個稅賦征收倉庫,各省的稅賦今后就解運到本省的倉庫中去。戶部對各省的稅賦征收倉庫進行統一管理,統一調度,如此既減輕了民眾的負擔,又不至于出現各地物資解運不平衡的局面。”
郭允厚這才恍然大悟,原來崇禎是借此想要成立糧食局,或者說是比糧食局內容更為豐富的一個戶部倉庫系統。
作為戶部尚書的郭允厚不說話,朝中其他官員自然也就存在了觀望狀態。
黃立極有些擔憂的說道:“陛下,這如果田賦改成了解運到本省省庫,那么從省庫到邊鎮,或是到京城的運費,豈不是要朝廷自己負擔了?臣恐怕到時候能夠運輸到邊鎮或是京城的物資,反而變得更少了啊。”
黃道周頓時不滿的說道:“黃首輔這話就說的不合適了,本來國家征收稅賦,就沒規定要小民承擔運輸的費用。一直以來,這**民解都只是約定俗成的慣例而已。
更何況,太祖時代**民解的終點是南京,江南地區的百姓負擔自然不重。但是現在的終點是北京,百姓千里迢迢把稅賦繳納到京城倉庫之后,返回家中時第二年的解運任務又到了,這要如何讓百姓安居樂業?臣以為,陛下改革此法實在是善莫大焉。”
朝中的官員頓時分成了兩派,一派人支持黃立極,認為改制之后,有可能導致國用更為不足,因此他們希望百姓能夠負擔這個運輸任務。
另一派則多以江南人士為主,他們認為改制可以減輕江南百姓的負擔。朝廷不能因為國用不足,而讓小民傾家蕩產。因為破產的小民越多,繳納的賦稅就越少,這是一個惡性循環。
能看到兩方官員,就事論事的討論問題,而不是用祖制來壓制對方,讓朱由檢的心情倒是好上了許多。
到了最后,郭允厚提出了一個建議,讓百姓按照正賦之外加上8成,就可以免去解運外省的任務。
經過一番討論之后,朱由檢決定道:“除正賦外加7成,此外火耗固定為三分。田賦征收的最小單位為毫,毫之后的數字一律抹去。
各省征收到的稅賦七成歸于朝廷,三成留作地方官員、胥吏的俸祿及地方建設經費。戶部要對地方留用的稅賦進行監察,不可擅自中飽私囊。
除此之外,個別地方需要單獨加征的項目,必須經過戶部審批,比如說地方興修水利建設、道路等項目。”
戶部的權力一下增加了不少,郭允厚也順勢提出讓笪繼良負責戶部這個新增加的部門。
朱由檢沒有異議的同意了,并加了笪繼良戶部侍郎的頭銜,以方便他同地方巡撫打交道。
理清了戶部的稅收制度和各省建立分庫之后。朱由檢這才把話題轉到了最初的邊軍糧餉問題上。
“現在看來,以巡撫、道員、通判管理軍隊的糧餉,實在是有些不便。他們雖然管理糧餉的發放,但是卻不必承擔邊軍缺乏糧餉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