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像皇太極提出向大明休兵議和,是做給八旗內部厭戰的官兵看的一樣。朱由檢提出同后金議和,同樣是做給遼東那些對和談抱有幻想的將士們看的,順便以議和為由頭,裁減遼東軍隊,打壓這些隱隱出現了藩鎮格局的軍頭罷了。
以朱由檢看來,皇太極見到了他派出的議和使者之后,不是借著同大明議和的名頭,招撫遼東蒙古三十六部。便是暫時接受議和,全力解決和女真爭奪遼東蒙古主導權的蒙古察哈爾部。
但是不管是遼東還是蒙古,甚至包括**在內,在小冰河時代的產出,都是無法供給一個擁有數百萬人口的國家,每年所消耗掉的物資的。
快則一二年,緩則三四年,只要女真諸部從蒙古、**搶不到足夠的物資生活下去,必然就會把目光轉向富庶而羸弱的大明。
因此在朱由檢心里,能否同后金議和成功其實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取得了在遼東戰事上的發權,及對遼東軍隊整編改制的權力。
朱由檢沉吟了一會,才對著楊鎬說道:“同后金議和是一件慎重的事,這不僅關系到后金同大明之間的關系,同樣也關系到大明和**、大明同蒙古諸部的關系,還有遼東軍民的感受。
老奴已經去世一年有余,即便是四大貝勒之間有什么裂痕,現在也應該比較穩定了,應該不相差這點時間。
在楊卿前往后金同建奴議和之前,朕希望先做好兩件事,以免議和之事出現反復,到時天下輿論把你我君臣推上風口浪尖之中。”
“陛下雖然年幼,但是性格卻出乎意料的謹慎呢。”楊鎬心中暗暗想著。
他對著崇禎拱手后說道:“敢問陛下,想要罪臣做那兩件事呢?”
朱由檢左手摩挲著腰間掛著的玉佩,思考了一會后,微微帶著沉重的表情說道:“自萬歷四十六年,老奴以七大恨告天起事之后,我大明將士一敗于撫順,二敗于薩爾滸,三敗于遼沈,四敗于廣寧,數十萬將士葬身于遼東白山黑水之間,至今尸骸未得收拾。
朕意在外城設一遼東將士慰靈紀念碑,以告慰替大明鎮守遼東死難的將士們。除了建碑記錄這些死亡將士的名字祭祀之外,朕還要撫恤這些為國犧牲將士們的家人,以告慰犧牲將士們的在天之靈。
而楊卿將以收斂遼東死亡將士尸骨的名義,出使后金議和。只要建奴允諾讓大明收斂死難將士們的尸骸,則朕以大明皇帝之位發誓,兩家罷兵和談,再不起刀兵之災。”
聽著朱由檢歷數遼東戰事的失敗,楊鎬面上有些燥熱。但是當聽到朱由檢要求他,以收斂遼東將士尸骸的名義去同后金談和,楊鎬心中頓時安定了下來。
如果不是在這君臣廷對的時候,楊鎬都忍不住要大叫一聲,此計大妙了。
雖然不知道崇禎以什么方式逼迫了,那些朝臣們同意了同后金議和的要求。
但是楊鎬也知道,這次談和的成敗不僅僅關系著他的身家性命,更關系著一力主張和談的崇禎的名望。
如果和談不能成功,或是和談之后,后金又撕毀了協議再度進攻大明,那么不僅他楊鎬將成為和談破裂的替罪羊,就連崇禎也必將喪失在軍國大事上的發權。
所以楊鎬甚至已經做好了,不成功便成仁的準備,就算是同后金和談失敗,他也打定主意不能讓崇禎受到牽連。
但是今天崇禎提出的建議,卻完全改變了和談的性質。我華夏自古以來,就信奉著人死為大,入土為安的道德觀念。
為了京城的安全而同后金談判議和,同為了收斂死難將士尸骸入土為安,同后金談判議和,這在道德層面上就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
前者也許會被那些清流士人攻擊為喪權辱國,而后者則完全成了崇禎忍辱負重,為了讓遼東死難將士們安息,而不惜損壞自己的名譽的行動了。
大明以仁孝治國,不管怎么看,崇禎這一舉動都牢牢占據了仁字的道德高地之上。
有了收斂死難將士尸骸的名義,就算是和談之中出現了什么意外,那也是建奴背信棄義,不明中國之道德倫理,和他們這些主張和談的人無關了。
就算是依靠批評朝政獲取名聲的清流士人,也無法在這件事上攻擊崇禎和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