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崇禎后半段話中,用自己皇帝之位來發誓和談的誠心,卻讓楊鎬有些不安起來了,他趕緊上前拱手勸諫道:“陛下,這大明和后金之間局面復雜,之間的形勢也瞬息萬變,和談最終能不能談成,并不全在我方的操縱下。如此之事,陛下焉能輕易拿帝位起誓。臣不敢茍同,請陛下收回此。”
朱由檢并沒有收回自己的話,他只是曬笑了幾聲,并說道:“能讓數十萬死于異鄉將士的遺骸返回故土,讓他們入土為安,這是大明朝廷欠這些將士的,也是朕這個皇帝欠他們的。
朕以帝位發個誓,就能讓他們回歸故里,那么這也不算什么。來日,楊卿抵達遼東之后,可以把朕的話原原本本的告訴那些奴酋,以示朕想要和談的誠意。”
楊鎬默默的抬起頭,看了上方御座上的朱由檢一眼,他發覺自己居然揣測不出,這位少年天子到底是在說真心話,還是想要在天下百姓面前展現自己的仁義。
不過楊鎬很明智的住了嘴,不再接崇禎的話頭,希望能就此略過,這個讓人感覺不安的話題。
看著楊鎬突然沉默不語,朱由檢也沒放在心上,他開始提及第二件事。
但是朱由檢剛開了個頭,就停住看了看左右,他突然轉頭對著殿內侍候的王體乾等人說道:“朕想和楊卿單獨談談,你們都去殿外候著吧。”
王體乾眼珠子轉了轉,就接受了崇禎的命令,跟著王承恩一干人等出去了。
看到殿門被關上之后,朱由檢就從御座上站了起來,慢慢的走到了楊鎬面前。
挺直腰板的朱由檢和微微駝背的楊鎬,兩人的個頭幾乎一樣高,朱由檢注視著楊鎬的雙目,放低了聲音說道:“第二件事,是關于遼西將門的事。”
楊鎬終于有些微微吃驚了,他下意識的說道:“自從李成梁故去,老奴起兵之后,李家就已經衰落了,這遼西除了李家的幾個家奴之外,還會有什么將門?”
朱由檢笑了笑,繼續說道:“這些年楊卿對于外界的消息了解的太少,所以對于遼東的形勢你了解的還不足夠。
當然朕對于遼東的情報,也只是比楊卿多上了一些,其實朕知道的也并不全面。
不過朕仔細翻閱了從皇兄繼位以來的遼東情報,楊卿你知道嗎?朕發現了一些有趣的事。”
楊鎬穩定了自己的情緒,開始沉住了氣問道:“陛下發現了什么有趣的事?”
“寧遠戰役之前,右屯有糧30萬石,覺華島有糧8萬2千石,河東堡、筆架山、龍宮寺諸地儲糧也不下20萬石。
高第以兵部尚書經略薊遼時,認為關外必不可守,力主盡撤寧錦之兵于山海關。
長駐守寧遠城任督屯通判的金啟倧、寧前道袁崇煥卻拼死反對撤兵,他們非但不撤兵,甚至連糧食都不肯撤回來。
而祖大壽等人居然聽從了這兩人的命令,拒絕了遼東經略的命令,守在了寧遠城。
楊卿你相信嗎?同樣是這些人,就在幾個月前拒絕了孫閣部命令,去進攻后金。但是他們倒是有勇氣,要留在寧遠城和后金決戰。你不覺得這很有趣嗎?”
如果崇禎不是把這些事挑出來放在一起,楊鎬一定不會在意寧遠大捷背后發生了什么事。
畢竟從老奴起兵以來,明軍還是第一次在正面擊退了后金軍,沒有丟失土地,這種難得的勝利,極大的鼓舞了遼東軍民的士氣,誰又會不識趣的去追究勝利背后小小的瑕疵呢?
但是既然崇禎如此鄭重其事的說出來,楊鎬自然細細的想了一下,很快他就發現了問題。
督屯通判是負責管理前線軍糧收支、儲備、發放的官員,而寧前道是有監督軍事行動和后勤賬目的職責。
但是這兩個官員都不夠資格參與軍事調動的戰略決策,如果拒絕高第撤退命令,主張堅守寧遠城的是祖大壽這些將官,那么還說的通,因為他們有守土的責任。
但是兩個管理后勤的官員居然跳出來反對放棄前線陣地不說,連自己管理的軍糧都不撤走,怎么看都有很大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