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年,秦國對趙國展開商業戰。
王用高額的價格,在趙國境內大量收購糧食釀酒。
如此一來,趙國百姓以為撿了便宜,紛紛將獎勵的余糧賣出。
一時間,趙國的糧食供不應求,所有人都用糧食換錢,結果導致饑荒四起,百姓民不聊生,餓殍滿地。
秦把典故以及真實案例寫完后,負責人將考卷拿到院外,交給蘭陵王等博士們查看。
眾人看過考卷后,頓時感覺頭皮發麻,驚詫議論的聲音四起。
“這個典故好像有記載過,但杏林回春原本是指善意的事,但沒想到這一招竟然還可以這樣用!”
“真是妙啊,同一計謀,即可揚善也可施惡,善惡竟然只在一念之間!”
蘭陵王此時也是震驚不已。
如今整個魯國都陷入研究秦國熱潮,秦國滅趙,展現的是很多謀略,兵不血刃將繁榮昌盛的趙國覆滅。
不研究不知道,事后魯國文人一研究才發現,秦國心機深沉,謀略之精妙,顯然讓魯國出乎意料。
依蘭陵王來看,秦人布局,勝就勝在,就哪怕入局者身在其中,被坑的身無分文,最后還會反過來對做局者感恩戴德。
如此布局,實在是精妙。
眾人驚訝的同時,也對曾阿牛的下一個典故更加期待。
與此同時。
秦依舊在案牘前揮毫潑墨。
他寫的第二個典故,名叫:危崖彎弓。
傳聞某國一皇帝有二子,大兒子體弱多病,善文不善武力,小兒子天生神力,善武不善文,兩個兒子都有機會繼承王位。
兒子長大后,小兒子成為國內第一勇士,還擔任國防領兵的大任,而大兒子只是個普通的謀士。
所以無論是威望頭銜,還是在國內老百姓心中的地位,小兒子都比哥哥更勝一籌。
此外,小兒子還特別會討老爹的歡心,每天早晨帶著士兵,在皇帝寢宮外的山崖上操練。
當皇帝一推開窗,就能看到小兒子,和英姿颯爽的士兵鍛煉的身影,心里甚是滿意。
不過大兒子也沒有坐以待斃,他在某天送給皇帝老爹一把精美的弓箭,老爹非常喜歡這把弓箭,于是便把弓箭帶在身邊。
小兒子看到后開始揣測圣意,認為老爹想要讓自己精良射術,為他征戰沙場,所以在這之后,他把每天早上的操練,變成了士兵們人手一把弓,在山崖上練習射術。
不料,這正中了大兒子的圈套。
當皇帝在窗前觀看小兒子的操練時,大兒子突然跑進來,一把將皇帝從窗口拉開,緊張兮兮的告訴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