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的支持一旦落到實處,立刻變成了實打實的推進器。決定參加nba選秀可不是嘴上說說那么簡單,隨之而來的是更高強度、更有針對性的備戰。而這次,李特身后不再只有大學的訓練團隊,整個家庭資源都開足馬力,給他鋪了條通往最高籃球殿堂的科學階梯。
李建國教授那份分析報告只是個開頭。他動用了自己的學術人脈,一位在nasa搞材料動力學研究、同時是個鐵桿籃球迷的老同學,被請來用業余時間分析了李特的投籃動作。靠著復雜的流體力學和剛體動力學模型,給出了極其精細的手指撥球角度和出手時機優化建議,目標是讓他的投籃在不同疲勞狀態下都能保持穩定。
另一位在印第安納波利斯著名運動康復中心當主管的朋友,則被請來給李特量身定制了一套防傷病訓練方案,重點強化腳踝、膝蓋和核心肌群。這些方案都是基于大量nba球員傷病史的生物力學分析得出的。
家里的車庫被改成了個臨時訓練中心。除了常規的杠鈴、啞鈴,還添置了訓練反應速度的特制燈光設備、練平衡的不穩定平面訓練器,甚至還有套連著電腦的高速攝像機系統,專門用來捕捉和分析李特的每個技術動作細節——從防守滑步的步幅與重心,到起跳封蓋時手臂的伸展角度。
特特,數據顯示你連續起跳后的第二次起跳高度平均下降百分之五點七,李建國會指著屏幕上慢放的錄像和數據曲線說,得加強磷酸原系統的恢復效率。這套間歇式彈跳訓練方案,應該能把它控制在百分之三以內。
母親蘇梅負責后勤保障,靠著在學校、學術圈和太太圈的人脈推薦:精心規劃李特每天的飲食,確保蛋白質、碳水化合物的精確攝入量和時機。家里冰箱塞滿了各種健康食材和定制配送的營養餐。她甚至調整了李特的作息表,把睡眠科學也納入訓練計劃,保證深度睡眠時長,還用特定頻率的音樂幫他放松精神、恢復專注力。
巨大的投入開始見效。在科學到近乎嚴苛的訓練下,李特的身體肉眼可見地變化著。體重穩步增加,肌肉線條更分明,特別是肩背和核心區域的力量明顯增強,體脂率反而降了。縱跳摸高數據在訓練師的記錄表上一次次刷新。曾經略顯單薄的身材,正快速向nba級別的鋒線體型靠攏。
技術打磨也更精細了。除了保持和提升三分射程與穩定性,訓練師著重強化了他的持球進攻能力。針對他的身體特點,設計了一套利用步幅和節奏變化而非純粹爆發力的突破技巧,還有怎么利用身體寬度和臂展在對抗后完成終結。
李特完全沉浸在這種高度結構化的提升過程里。這感覺特別熟悉,就像解一道復雜的物理題,每一步都有公式、數據和最優解。他特享受這種通過精確努力就能看到明確回報的感覺。
妹妹李雪成了他最熱情的啦啦隊長兼數據記錄員,經常捧著本子一本正經地記錄他的投籃命中數,雖然老是數到一半就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