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div id="cxiam"></div>

    <em id="cxiam"><ol id="cxiam"></ol></em>

    <em id="cxiam"><ol id="cxiam"></ol></em>
    1. <em id="cxiam"></em>

      落地小說網

      繁體版 簡體版
      落地小說網 > 風流大宋 > 第179章 長歌西行

      第179章 長歌西行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后面精彩內容!“嗯!”趙駟點了點頭,過了一會兒才慢慢地說道,“這綠曲兵的手語也該更新了,某人有了新詞語卻還藏私啊!”

      秦剛大窘,心想一定是剛才的手勢被這渾人看到了,索性板起臉道:“說什么呢?你要想學隨時教你啊!”

      “算了算了,某就是學了也找不到人去打手語啊!哈哈!”趙駟說完又甩開大步,把秦剛遠遠地拋在了身后。

      青城到中牟的路程,花不了大半天的時間,在天黑之前隊伍便與早已到達碼頭的船只匯合了,而順利送完李清照姐弟倆的斥候兵也騎著快馬趕過來復命。

      船只沿著西去的汴河又行了一天之后,便到了與黃河相交的地方。黃河的地上河,在宋朝時便已經形成,汴河船只從這里進入黃河雖然麻煩些,但也是有一些辦法的。

      只是秦剛在此地問過河工們,即使是費了折騰讓船只進入了黃河,其西去的河道也不是太通暢、而且又還是逆流。

      于是,綜合考慮后,決定從這里就改走陸路,正好可以開始長途行軍的各項訓練。

      既然要行軍,便要分出前中后三軍:

      前軍由斥候隊擔任,三十人中有少量騎兵騎馬先行,負責勘探路線,提前聯絡沿線的官府打好招呼,同時也會在沿途留下記號,然后斥候隊的步兵便是依據這些而預估行軍距離,落實并安排好投宿或野營之地,再去引導或通知中軍。

      而因為只是在境內行軍,不必擔心來自后路攻擊的風險,所以在后軍只是安排了一個什押后,他們的任務也簡單,只是為了收容偶爾掉隊的士兵。

      其余的絕大部分的,便都留在了中軍,而且因為沒有了隨行的船只,沿途還雇傭了一批的大車與車夫,負責幫他們運送武器、鐵甲以及各類補給物資,整體行進。

      從陸路行軍開始,秦剛他們就基本進入了陜西路的范圍之內了。

      所謂的陜西路與之后會不斷提到的關西五路甚至是關西六路應該指的是同一個地理概念。是指以黃河由北向南流向的那條線以西的地區,也就是歷史上非常著名的潼關以西,被稱為關西的那一片土地。

      大宋立國之后,開始只在這里設了一路,名為陜西路。

      很快,由于西夏的獨立以及不時而起的戰事侵犯,同時還需向北面對遼國的威脅,陜西路便分拆成了永興軍路與秦鳳路這兩個路,這次分拆后的兩路都擁有獨立的轉運司、提點刑獄司與經略安撫司,算是非常正式的兩個路,陜西路便不復存在。

      而隨著宋夏之間的戰爭形勢發展,為了更加便于軍事動員與戰事應對,永興軍路便分拆出了鄜延路與環慶路,而秦鳳路又分拆出了涇原路,于是關西地區也就成了這五路。

      之后王韶主持河湟開邊,在新增加的疆域上新成立了熙河路,便成了西北六路。

      不過分拆后的鄜延、環慶與涇原這三路,都只是單純的軍路,也就是說,它們只設了經略安撫司,而轉運司與刑獄司仍由原先的兩路兼管,所以某種程度上,可以說它們算是稍低一級的路,其經略安撫使會比秦鳳路及永興軍路的經略安撫使稍低個一兩個品級。

      為了盡快趕到保安軍,秦剛他們選擇了沿著陜、華、同、鄜這四州的驛道路線,然后再折向西北方向,以到達最終的目的地——保安軍。而至于在延安府的上官呂經略使,計劃是完成上任后的一系列準備之后再去拜見。

      而從陜州開始,便可以明顯地感受到戰爭的氣息以及相應的各種特別景象。

      首先是人煙開始稀少,驛道兩邊多有荒蕪的田地出現;

      其次便是道上的行人開始單一化,大多都只是來往的商人;

      再者就是路上的這些商人多半都會有武裝。這點也很好理解,多年戰爭帶來的弊端就是有人一旦活不下去時,難免會動點邪念。

      這里軍隊多,大股土匪不易生存,但是那種平時是農民、偶爾出手搶劫一把、回家再做回農民的情況就比較多見。所以在這里行走,不論是普通的旅客、還是做生意的商人,都是很有必要帶些武器來防身。

      不過,秦剛這的一行實在是過于特殊,不僅僅是人數眾多,而且服裝也過于怪異,有些人還在懷疑,是不是西夏人直接打到內地來了?不過西夏人最突出的特征并非是服裝、其實應該是他們特殊的發型,所以看了看秦剛他們還都是與自己差不多的漢人,才放下心來。

      所以,膽大的人往往會與他們保持著一定的距離行動;而膽小的則干脆直接避到路外的農田或荒地里與他們遠遠地避開。

      秦剛覺得自己的這樣子是有點擾民了,于是便叫人將原先準備進入鄜延路后再打出的旗號都拿出來,大笑道:“本官此番去保安軍就任,還是要走得冠冕堂皇些!”

      大宋對于不同身份的人使用旗幟已有明確的規范:黃旗必須得是皇家使用,白旗為官軍使用,紅旗則為民軍使用。然后黑旗標識為武將,綠旗標識為文臣。除了這些基本的顏色之外,對于具體旗幟的用料、裝飾以及標字則沒有太多的約束。

      小主,這個章節后面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后面更精彩!于是,秦剛的這支隊伍,開頭打出的是四面綠身紅翼的文臣豎旗,自上而下是“知保安軍”四個大字,其后便是一水的“秦”字三角紅旗,意為這是秦姓知軍的私軍家丁。

      一時間,旗面迎風烈烈,甚是威風。

      而之前一些同向而走的商旅,大多都是選擇避在路邊等他們走后,才遠遠地跟在后面。

      而現在一看到這些旗幟,才恍然大悟:原來這是朝廷命官到前線赴任,那這可是一支最可靠的隊伍啊,還是趕快跟緊了他們,豈不是白白蹭到的安全保障嗎?!

      秦剛看到有了旗幟的隊伍顯得分外精神,便揮手叫來一匹馬,自己翻身上馬,疾行到了隊伍開頭,放開嗓子對著士兵們喊道:“兒郎們,把船上教習過大家的軍歌記起來,隨我唱起!”

      原來,從處州出來后,很長一段路都是坐船,在船上無事。

      秦剛便將后世的一首《精忠報國》歌曲默了下來,再對歌詞稍稍作了點修改,抄錄了若干份,分頭教給了底下的士兵,并囑咐大家可以多加熟悉并練習。

      此刻,既然軍中的旗幟都已經打出,那么這軍歌,也不妨可以提前進行合練了。

      綠曲兵平時還教識字,并且規定小隊長以上必須識字一百、中隊長以上必須識字兩百,這樣方能看得懂軍令,做得了指揮官。于是有不少人都從懷里掏出了各自抄錄后的歌詞。

      “狼煙起,江山西望。”秦剛提氣高唱出第一句后,隊伍開頭便開始隨之高聲唱起:

      “龍旗卷,馬長嘶,劍氣如霜!”

      “心似黃河水茫茫,六十年縱橫間,誰能相抗?”

      兩百多人的中軍隊伍,三人一排,行軍間距也要拉出超半里的距離,歌聲從前至后,慢慢地至全軍唱起,非常地嘹亮。

      這首歌旋律簡單,節奏有力,正好又符合行軍間的步伐,大多數人都是在船上時候已經獨自學會,此時只是在適應著彼此之間的合拍與節奏而已。

      ……

      “馬蹄東去人西望,人西望,草青黃,塵飛揚!”“

      “我愿守土復開疆,堂堂中國要讓四方~來賀!”

      一遍唱完,群情激昂!

      大家都是第一次合唱,卻沒有想到合唱的感覺竟然與平時自己哼唱完全地不同,所有的士兵此時都開始覺得渾身發熱、熱血沸騰、精神十分地振奮,也令跟在后面的商隊行人肅然起敬。

      雖然這一遍的合唱之聲略有不齊,歌詞也聽得有點含混不清,但不過,“狼煙”、“江山”、“報國”、“守土”、“開疆”這些詞還是聽得非常清楚。

      而且,雄勁的歌曲,也讓綠曲親衛營的行軍步伐變得更加整齊有力。

      隨著第二遍的歌聲再起,聲音便顯得更加嘹亮、節奏變得更加分明、氣勢也就更加地雄壯了。

      “……多少手足忠魂埋骨它鄉,何惜百死報家國!忍嘆惜,更無語,血淚滿眶……”

      長歌而行,迎戰西賊,這已經是大宋陜西境內多年未遇的雄壯之景了。

      當然,起歌也是有講究的,如果一直唱下去并不妥當,人的氣力終有會被耗盡之時。

      只有在發現隊伍略有疲憊、或者是可以接近中途休息點之前,便可以通過起唱軍歌幫助大家振奮精神,這樣子一起唱個一到兩遍即可,還可以起到宣揚自身隊伍的場面,讓這些親衛兵尤覺十分地自豪自得。

      眼下,一行隊伍正在準備進入到附近的一處城鎮,前面已經有先行去過的斥候過來引路,帶領大家快速前往已經準備好的休整點,而在此時,第二遍軍歌也正好唱完。

      路邊便有百姓挑指喝彩道:“真正的好漢子們!是去打西賊的!”

      正在此時,突然就有意外發生了:一邊的路旁卻是沖過來一批衣衫襤縷的孩子,渾然不顧最邊的一排士兵下意識的微弱阻攔動作,徑直地沖入了隊伍之中,沖著看起來最像是長官的趙駟納頭便拜,口中喊道:“我們要去西邊打西夏人,我們要投軍!求將軍收留!”

      .b

      『加入書簽,方便閱讀』
    2. <div id="cxiam"></div>

      <em id="cxiam"><ol id="cxiam"></ol></em>

      <em id="cxiam"><ol id="cxiam"></ol></em>
      1. <em id="cxiam"></em>

        最近日本韩国高清免费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