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秦剛的特別關照及設計之下下,胡衍只負責聯系那兩個在倉王村的手下,然后再由這兩人分別聯系內城與外城的最初期十幾個可靠的負責人,每個負責人再往下發展聯系五六人。這里面,唯有最上面的三個人,可能與他發生直接的聯系。再下去后,每一個人最多只能與自己上面的一層人有聯系。
而在這一年中,也不是沒有發生過有人不小心或是酒后吐露真話、又或者是昏了頭想多索要些好處。這些事情一旦發生,都會極其迅速地被掐滅在萌芽狀態,畢竟,在京城里突然失蹤了或者是酒后跌死了某個外來務工的伙計,都只是無法引起任何人注意的小事。
這些事情,無須秦剛知曉,而只是胡衍需要把控住最后安全的一些必要措施罷了。
胡衍將這一年多來,他們所關注到的京城一些權貴、高官以及富商之間的有價值的信息,整理在了一本冊子上,交給秦剛來查閱。
在翻看了不少頁之后,一條關于遂寧郡王的信息引起了秦剛的注意。
遂寧郡王就是趙佶,他是神宗皇帝的第十一子,出生之后便被授為鎮寧軍節度使、寧國公。趙煦即位后,他被封為了遂寧郡王,今年大約才十三歲,估計再過個一兩年后,應該就會被封為此后的端王了吧。
趙佶自幼好丹青筆墨、喜騎馬蹴鞠,與同樣愛好的姑父小王駙馬王詵的關系甚好。
今年年初時,服侍小王駙馬的高球被派送一只篦子給趙佶,正遇上趙佶在踢球,高球有心露了一手,一下子被趙佶看中,于是便向王詵直接把人要了過去。
秦剛看到這條時,眼皮輕微地抖動了一下: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歷史果然是歷史,沒有外力左右的時候,它終究會走到了這一步。
而在朝中,由于李清臣被排擠,鄧潤甫去世,吏部尚書許將被任為尚書左丞,翰林學士蔡卞成為了尚書右丞,新黨中的強硬派完全占據了上風。
這也使得蔡京那顆不安的心為此而蠢蠢欲動,企圖也能進入執政的行列。可惜,此時一直看他不順眼的知樞密院事曾布悄悄地出手了,他看似有意無意地提醒皇上:這蔡氏可是一對親兄弟倆哎,總不能兩個人都成為執政吧?
于是,最終只給了蔡京的翰林學士之銜上加了個承旨而已。
第二天一早,蔡京的拜帖送到的秦宅,秦剛也想知道這個人到底想與他談些什么,便回帖答應下午便去拜見。
蔡府的司閽將秦剛領進去后,蔡京居然已經在前院之中降階相迎了,秦剛趕緊上前口稱“不敢”,卻被蔡京親熱地牽袖引進正堂。
“徐之老弟年紀輕輕,就已為朝廷屢立戰功。別的不說,就看這二十歲的從七品差遣,滿朝也是看不到第二人啊!”蔡京坐下之后,以不無夸張的口吻說道。
“此皆是官家求賢若渴,秦剛不過是那引玉之磚,助朝廷實現千金市馬骨之效耳!”秦剛十分誠懇地謙虛道。
蔡京見秦剛說話謹慎、甚至有點滴不漏的態度,于是決定干脆挑開天窗說亮話。
“徐之這次在兩浙路試行青苗法大獲成功,為紹圣新法立下頭等大功。按理說,以這等功勞與業績,便說直接進入中樞任職都是綽綽有余。只可惜啊……”
“可惜下官不入章相公的眼。”秦剛淡淡一笑。
“也是啊!章相公什么都好,就是不愿意變通,過于剛直。其實師承流派,在本官的眼中,全部都是小事,重點是能有治世之才,為朝廷用心做事方是要點。”蔡京隱約地表明自己的觀點與章惇不一樣,“以蔡某之見,像徐之這樣的人才,只要有人愿意提攜,其飛黃騰達之速度,一定是遠超于我等啊!”
果然,三句話沒結束,蔡京刻意拉攏他的意圖即表露無疑。
“蔡學士之甚善。”早有準備的秦剛并不準備由此接話。
看秦剛如此態度,蔡京倒也并沒有生氣,而是順勢問起了兩浙路在推行青苗法的一些細節。不過與趙煦詢問的要點不同,蔡京所關心的重點,顯然并不在于銀行的真正作用、以及百姓的關心反響。其實對他而,怎么執行的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這由他倡導而重新實施的新法,能不能復制在兩浙路的佳績,能否在全國其它地方迅速及時的普及下去。也只有這樣,他才可以從由獲取到幫其在朝堂上站穩腳跟的政績與憑倚。
不過,其后他也感嘆萬分地說道:
“當年王相公初推青苗法,蔡某曾在地方具體推行,深知百姓之愚昧、士紳之抵觸及小吏之推諉,此乃是新法施行之三大難點。所以,這也才會彰顯出徐之能為旁人之不為,行常人之不行,實是難得的人才啊,也難怪章質夫能夠對你如此地看重。”
話題既然引到了目前應該算是啟用秦剛的伯樂章楶身上,蔡京便故作無意地談及了朝廷的下一步,極有可能會看重章楶的軍事才能,所以在大概率上,還會安排他去西北邊境任職。
蔡京說這番話的隱晦意思便是:雖然眼下有章楶在全力支持著秦剛,但說不準沒幾個月此人就會被調去邊境諸路。到那個時候,秦剛你該想想自己何去何從了?按照常理來看,此時的絕大多數人,都會對邊境的官職、畏如虎狼,誰會吃飽了沒事干,去那種地方冒風險呢?所以,在這時,還是有必要為了自己的前途多多考慮新的靠山,才是正事。
蔡京的野心、以及日后他所能掀起的風浪,秦剛是心里有數的。而他今天過來,主要也是想摸清蔡京對他的企圖與想法。到這里時,已經基本探明,還是停留在意圖拉攏的階段。
秦剛既不愿給他以希望,也不會貿然地進行當面的回絕。為了避免蔡京一直糾纏在這方面,秦剛則有意談起了養老撫孤的話題。
因為在他印象中,蔡京這個歷史上鼎鼎大名的奸臣唯一做的令人贊許之事,就是中國歷史上首次將社會救濟之事規模化、制度化,在全國設立了大量的養老、助殘、救孤相關的機構,這些社會福利舉措,是在全世界領域領先了西方近八百年。
如果說,有些事情可以改變、而有些事情無法改變,秦剛希望在蔡京身上,不會改變的應該是這樣的一件事。
“蔡學士乃當世治國名臣,又深得當年王相公的新法真傳。秦剛不才,敢問學士對于盛世太平的理想會有何等的描述?”
其實,蔡京對于這個問題在心中是有答案的,不過老謀深算的人也并沒有急于表達自己的觀點,而是非常謙遜地說:“徐之是有大才的人,對此不知是否有想法教我?”
秦剛稍稍想了想,還是開口說道:“秦剛在鄉里,常聞‘盛世多長壽’,長壽老人欲有所養,非唯獨家庭之力可獨為。欲體現皇宋之圣恩,首先這‘老有所養’,應該能夠算上一條吧!”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蔡京微微點頭,似乎對為“老有所養”四字有所感觸。
“尋常百姓旦夕禍福,而所出現的孤兒寡母,該由誰援手呢?欲彰顯太平之親情,其次提出‘孤有所托’,這也可以算得一條吧!”秦剛一邊說,一邊看到蔡京默然動容的反應。
“疫疾流行,天災所難。盛世良景,便會有義務為民施醫贈藥之舉,由此看,‘病有所醫’,也應該算是;而人為生者,便有逝者,入土為安,為百年大事,即使無事孤者,收斂死尸,此便為‘身有所葬’也!”
“國之興盛,教育為本,凡是富梓之地,無不都是興學重教的良處,官學所覆,民眾之幸。此乃‘學有所教’也!”
“生民于此一世,但有一能躲風蔽雨之處,便知冷暖在身,家有所處。此乃‘住有所居’也!”
秦剛最后便慨然而道:“秦剛不才,便將心中的這一盛世太平之景,縮概為此二十四字,曰:老有所養、孤有所托、病有所醫、身有所葬、學有所教、住有所居。若能皆以實現,則我大宋則可國泰民安、太平萬年也!”
“好理想!好志氣!”饒是蔡京再有城府,聽得了這擲地有聲、又是暗合他多年心思的二十四字,也忍不住拍案叫絕,“此二十四字,字字說中本官內心。他日若有機會上策,本官可能會掠人之美……”
此話也是他在順勢試探一下秦剛。
如果不是有心依附的話,定然不悅于自己的政治主張直接被人拿去的舉動。
“秦剛獻策于蔡學士,只求能有片只語入耳,但有一二實施,便是百姓之福,也是在下之喜。”而秦剛的這番回答,則令他十分地放下心來。
從蔡京的角度來看,若是秦剛無心投靠,如此重份量的政治方略為何要會當面講給他聽,無非就是用這種隱晦的方式,也表達文人常常的那種不愿屈就的面子罷了。
所以,前面并不愿用明確的話語表達投靠,蔡京也表示可以理解了。
作為有著入相執政規劃的他,所需要的,不僅僅只是那類只會拍馬送禮的爪牙附從,其實更加稀缺的是如現在的秦剛這樣,有著極強的謀略、又有自己獨特的升遷前途。如果爭取在自己的身邊,同時也將意味著對手勢力的明確削弱。
s